今年的职称,我是踏踏实实地付出了时间精力在里面备考。所以到现在考后,我也是信心满满地模样,因为相信自己的付出。
问起同事正在备考的注会,她不自信地说,报考了两门,准备放弃一门,保一门吧。
这种状态跟我在考前的两个月差不多,也是死保一门,怎么也不能让一年的辛苦不见一点成效。那是内心极度的不甘心。我可以理解。
她说,我就考着玩,没什么希望通过的。语气越发没底气了。
有时候人就这样,在预想结果不如意的时候会先把最坏的结局摆出来,这样如果结局比预想的好的时候有惊喜,如果结局如预想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因为“你看,果然不出我所料吧”,这样还显得自己有先见之明或者说是自知之明,不会显得自己自不量力。我倒是相信她今年最多只能通过一门,因为她不敢对自己提高要求,连借口都已经找好了。
或许是自谦,或许是真的没准备好。但是,我不会说一些这样的话来为将来可能不能实现的目标开脱,甚至是在还有机会的情况下,先降低自己的标准。殊不知,这些都是大脑给自己下的一个套,大脑感觉压力很大,很焦虑,所以需要有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放轻松,然后你说了,正中了大脑的如意算盘,你的潜意识中已经有这种结果了。所以不敢对自己狠一些,如何能全身心投入呢?一早给自己找好了借口,实在不行还有理由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其实就是一种逃避。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证预言。意思是人会主动地根据个人的期望,作出相对性的思想及行为反应,而使得自己的期望得以实现。也许是为了准备不充分而开脱,但越是开脱其实越证明内心的焦虑,由此行动会消极、被动或过度保护自己,最后更容易诱发坏事情的发生。
失败的借口有千千万,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行动。发自内心地相信行动的力量,真正地付出行动,结果未能如愿,那就调整行动方案再来一次,也不要轻易给自己消极的借口。那些借口除了能打击自己根本没有其他什么作用。
自从经历完整的一次备考,好像对行动的作用有了更深一点的体会。比如原来拖延了N年的事情,最近我也是终于开始行动起来了,就像《如何学习》里谈到的一样,当你真正面对想要拖延的事情的时候,其实大脑就不会再感觉到不适,真正的不适是在脑子里想象要做实际未做的时候才出现的现象。恩,亲身经历,所言不虚。
更多的成长是内心的感受吧。对周围有意愿成长的人,多一些的鼓励和支持;对自己主观感觉不舒服的人,寻找他的优点,告诉自己只是还没有喜欢上他而已。对自己想明白要去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哪怕是尝试,也要试了3个月在下定论。有一些错误的概念要清除出大脑,有一些概念要重新更新,还有一些新的概念要学习。更多关注的是大脑认知系统的升级。面对很多版本比自己高级的大脑,有压力有焦虑,实在需要奋起直追才行。
2016年,相信会是我的一个转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