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吃完早饭,提住小包,撑住花伞,向学校走去。
原本打算在校园里检查一圈,然后去会议室,打开空调,看高尔基的《在人间》,这一看不要紧,就改变了我的计划。
由于校园东边受房屋和两棵树的遮挡,整个操场的三分之一都在阴凉处。抬头仰望,嘴角不禁上扬,天,碧空如洗,如浅蓝色的宝石,云,似雪如棉,怎一个美字了得。屡屡金光在树叶间忽闪忽现,树叶在清晨的微风里翩翩起舞,站在树下,一个鲜红点燃了我的好奇,哎,这好像是“芶桃”,小时候,地头就有这样的树,我和好朋友们还摘过,吃过呢,甜滋滋的。定睛一看,红的不止一个,高处有,低处也有好几个,正好树下就有一个乒乓球台,如果站上去,是可以摘到的,可以再重温一下童年的滋味,看着看着,我便打消了这个主意,因为我注意到,密密的树叶中,有几个红色的果实,是成熟,也是一种惊喜。有时候,喜欢,看着就好,不必据为己有……
这棵树不在我们学校内,而在学校院墙之外,准确的说是在院墙和一所房子之间,大约有一米多的空隙处。我看不见它的根,不知道下面是弯曲的还是笔直的,我只能看见它伸出墙外的繁枝密叶和红红绿绿的果实,但我猜,它一定有着发达的根部和粗壮的树干,才能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顽强的生存,我不由得盯着它好一会儿。
我发现在这棵树的北边还有一棵“芶桃”树,相似的环境,一样的繁茂,两棵树似家人,如好友,你看着我,我陪着你,一起栉风沐雨,在岁月的变换中生生不息,伸到学校的墙内,聆听学子书声琅琅,俯看孩子奔跑嬉戏,感受校园知识的传递……
树荫下,我打开“樊登读书”,边散步边听《大自然的八堂课》这本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这样环境中,在这样的心境下,聆听大自然的智慧,心中唯有感恩,还是感恩——“我们呼出大树的养料,大树回敬我们需要的氧气。世界在回报我们,我们也在回报世界”,书里的原话再次击中了我的心。
上本书听完还早,又听了上周的新书《美国四百年》,大致了解了美国从一开始种植烟,茶叶,到黑奴,铁路,经济风暴,再到身患小儿麻痹总统罗斯福,再到名人卡耐基,乔布斯等,虽然我也不喜欢美国,但就像樊登老师讲的“可以不喜欢,但是我们需要了解。”
阳光屡屡照树间,
微风习习送清闲,
蝉儿知知把乐奏,
值班悠悠乐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