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中萍
历时一年,挑战诵读经典,为孕育、早教“读经宝宝”,已经完成《大学》百遍,《中庸》《弟子规》《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等若干遍,今天终于完成《论语》百遍的诵读,成就感油然而生,也为自己的坚持喝彩!
王财贵教授提出: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
《论语》共二十篇,15700多字。按说话的速度,一分钟可读200个字,这样,60分钟,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读完一遍。但是工作要努力,生活要热爱,我实在抽不出完整的一小时诵读,便每天用碎片时间,按章节诵读。小宝出生前完成前十章和《大学》的百遍诵读,今天胜利完成了《论语》全部百遍诵读,宝贝也已经半岁。
同事们说我生了二宝比之前还显得年轻,我想是诵读经典,使心胸开阔,气质变化了吧!
虽然自己是中文系毕业,对《大学》《论语》却也只是知道它们是四书里两部,也没有系统的读过,很是惭愧,也为我们的教育丢失了巨大财富而难过,现在捡起还为时不晚。
自古以来都有诵读经典的要求,所以古人的文学素养比较高,古代孩子用四书五经开蒙,自然很小就能吟诗作对,而我们如今的孩子有些背记名篇都很吃力,初中毕业还看不懂一篇古文,更别说写出有文采的文章。康熙教育皇子的时候要求的是经典每篇120遍,一遍都不能少,非要这个数,就算100遍之内背下来了,也要达到120遍,所以《论语》我还会带着大宝小宝读下去。
其实孩子的记忆力是超群的,记得去年假期刚开始读《论语》,让女儿与我一起读,她读二十遍,已经能够背诵,我读100遍,也背不全。王财贵教授提倡,孩子在13岁之前读经典,是有道理的,按照很多幼教理论,孩子在三岁前的脑力开发也是很重要的,让他听让他读,都会有用。那我四十了,是不是就晚了?不,其实诵读经典,九十岁也不晚。
我在读《论语》时,每一章节开始读的几遍都很难过,不懂啊!作为中文专业很是汗颜,但是读着读着就有体悟,有感觉了,似乎明白了,再不懂的就在网上搜搜,发现和自己猜的也八九不离十,这就是所谓的语感吧!也就是“读经教育”所说的孩子读经典可能一时看不见效果,若干年后,孩子有了生活阅历就会有效果吧!
所以我每天给小宝读,他有时似乎在静静地听,有时又像听得兴奋,手舞足蹈,我相信他是能听懂的,每次读《弟子规》,他都会开心的笑呢!大宝因为学习忙,周末会让她读十分钟,假期还要让她继续读,尽量让她十三岁前多读,之后也尽可能多的去读,她有时能够读到一则,给我解释自己理解的意思,对课外的古文也能一知半解,我想这也是效果吧!
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修心养性的过程,要时间,精力,还需要耐心,耐力。一百遍,在读之前觉得遥遥无期,坚持读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终于,一年的时间,读完一百遍了!给自己三十二个赞!
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个瓶颈期,为了督促自己完成,每天打卡,如今每天不读点东西,反觉不踏实。有人看我打卡,说我要把小宝培养成天才,真还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小宝应该也没有天才的基因(父母都不是天才),做父母总得负责任,生下他,除了吃穿还应该给他更多精神的给养。从孕期一直读到现在,我想孩子的脑细胞里会留下些许记忆,当他会读时,一定可以和妈妈很好的互动。没有功利,只是输送就好,总会对孩子有好处。
正如王教授所说: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读《大学》明白“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无论作为妈妈还是老师,都该“先致其知”“先诚其意”“先修其身”“先齐其家”,总之只有自己做好了,只有家庭经营好了,才可能做好工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读《论语》对孔子的钦佩油然而生,对于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一个“孝”就多种解释;从“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明白应该与人为善,君臣都要以礼相待,何况我等凡夫俗子;也清楚教育孩子应该正直,表里如一,因为“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都被人耻;要教孩子知错敢于承担,不要想着推脱,因为“小人之过也必文”。亦对颜渊早逝而叹惋,颜渊能够好学又能够做到“不贰过”,难怪孔子喜欢他,恸哭并感慨“天丧予!天丧予!”。也看到了孔子可爱的一面,“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听到喜欢的歌曲,还要人再唱并与之合唱,多么热爱生活的人啊!孔子也有怒其不争的时刻,他骂昼寝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似乎可以想象孔子的愤怒,孔圣人也是普通人。
从《论语》体会孔子一生,游说未果,不消沉,退而教学,三千门徒,七十二成名。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他,但其人格魅力也影响了不少学生,子贡的处处维护可窥一斑,也可见子贡对老师的敬仰之情。作为老师,我也只能尽力而为,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才,只要有那么一两个学生今后还记得从我这里学到了些许,就是成功。
诵读经典真的可以快乐人生,读罢《大学》《论语》百遍,便不难理解刘禹锡、苏轼、范仲淹、欧阳修这些文人遭受苦难后的豁达乐观,对于快乐来说,大起大落的人生都不是事儿。我等平凡人,又能遇到多大的事?多大的磨难?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就好!快乐健康就好!
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