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觉得眼前发生的一切,像是梦境
只知道自己此刻要告别人生
这时他赶紧用目光
贪婪地眺望蒙蒙天色所展示的一角小小世界——
他知道:这是永眠前的最后一眼。
......
突然,一声大喊:
住手!
这幕起死回生的场景,发生在一八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圣彼得堡谢苗诺夫斯基校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即将被执行枪决之际,接到了免死的改判,若干年后,斯蒂芬·茨威格在《英雄的瞬间》中用这样的诗歌记述了这个历史瞬间。
二零一三年九月的一天,午后的阳光是那样的绚烂,透过眼镜片的边缘,刚好散射出一道七彩的虹,落在他的眼角。他正闭着眼,拂面而来的微风是那样的轻柔,深吸一口,是久违的清新。他伸手要去碰触,却什么也碰不到。他惊愕地睁开双眼,失望地注视着空空的双手,仿佛过往的一切已全部消逝,决绝地,就像从没发生过,残忍地,不会重来一次!刹那间,刚强和理智消失了,悲悯袭上心头——正值人生巅峰,他心有不甘:
突然,一声大喊:
住手!
即将年满五十二周岁的李开复对上苍发出了这句呐喊,这一次他没有握紧拳头,而是张开双臂,准备与上苍展开一次平静的对话。我斗胆猜想:拿到确诊通知单的那个下午,获悉癌症的死亡威胁,有一瞬间,李开复先生大概是这样的。
灵魂、身体、欲望的合而为一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奇幻之旅,经历生死考验的呱呱坠地是这奇迹的开始,哪怕赤手空拳也要为了理想而不顾一切地追求,是这场奇幻旅程里最普通,也最是平常的符号。没有人会一帆风顺,风雨总是客观存在的障碍,怀疑、恐惧与绝望常常会变成积聚在内心的障碍。成功者如李开复,也会经历挫折与变故,就像毅然决然出走埃及的牧羊少年圣地亚哥一样,如要继续这段生命的奇幻之旅,李开复需要一场突围,从突破自己内心业已形成的障碍围困开始。
北美印第安人有一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李开复走得很快,二十六岁就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先后在明星公司Apple、Microsoft、Google担任华人最高职务,入选《时代周刊》年度百大风云人物,又创立创新工场,职业生涯始终处在金字塔尖,似乎上苍也觉得他走得太快了。中国有句古语说欲壑难填,当一个人总感觉自己的脚步不够快,他就应该停下来,收一收欲望的线,让它回归自己的身体。李开复走得不够快,一周七天,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凌晨两点准时回复邮件,每年数百场的演讲、融资路演、商务会谈,眼前依然有无尽事业等着他去开拓。旁人看到的是李开复老师的光环,看不到的是光环之下灵魂、身体、欲望的影子已经渐渐拉开了距离。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深受欧美科学教育的李开复,在癌症治疗之初期,竟然会有“把床单向大地引一根线”的方式来使自己“接地气”、通过“宇宙”和“人生”的冥想来“自我治愈”等等乱投医的荒诞之举——身体像丢了魂似得。
幸好,疾病的信号,让他终于慢下了脚步,回归了理想,他逐渐耐心地倾听医生的诊疗建议,也找回了久违的科学精神,自己研读最权威的医学研究成果,详细记录自己治疗阶段各项体征指标的数据,并辩证地分析、做出判断。根据这些判断,进一步与医生积极沟通、互动,针对自己特定的身体特征,改进治疗实施过程。
所以,当我们看见病愈的李开复时,那是一个灵魂、身体、欲望重新合而为一的李开复。
突围与重生
灵魂、身体、欲望重新集结在一起的李开复,开始在病中反省:反省“成功”背后,名声和利益的诱惑与拖累;反省“效率”驱使下,固步自封的傲慢与偏见;反省对“有意义”的斤斤计较下,生命的单调和无趣;反省在“生前身后名”的枷锁中,总也挣脱不掉的患得患失。
就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对经历‘乌台诗狱’案之后谪居黄州的苏东坡的描写那样: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积极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的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李开复也成功突围,获得重生。
所以,我们看到李开复在恢复体力爬山之余,竟能事先毫不知情、机缘巧合地走进了他父亲灵骨安放的处所——慧济寺。男儿有泪不轻弹,劫后余生的李开复在父亲的灵位前,落泪了,这泪水是委屈——承担巨大压力又无人诉说的委屈;这泪水是自责——如果因此劫而往生,无颜面对父亲;这泪水是悔恨——像是做错了事情,趴在父亲怀里痛哭的孩子——这泪水使他,真正地成熟了。
这种成熟,使他读懂了星云大师的点拨:“一个人倘若一心除恶,表示他看到的都是恶”,一改过去除奸去恶的义愤填膺;这种成熟,使他读懂了史蒂夫·乔布斯“Stay Hungry,Stay Foolish ”就是“求知若渴,虚怀若愚”,一改过去的清高与骄傲;这种成熟,使他从女儿身上读到一颗感恩的心,转而“宁可悲天悯人,不要愤世嫉俗”;这种成熟,使他感到“生命是最严厉的老师”。
感恩与爱
造物主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泰戈尔这句极富哲理的诗句,只有劫后余生的人,才能心怀感恩地一边流泪一边笑着读出来。怀着感恩之心,一个心理更加强健的李开复回来了,强健到可以摒弃以往必须反复打磨主题、包括华丽PPT的演讲风格,换以一场随性的演讲回归公众视野;随性到,可以亲自通过微博与一对粉丝朋友轻松地约饭成功;轻松到,可以加入到普通社区团体组织的公益活动中——而不是以往的非精英团队而不入。
在感恩之心的驱使下,李开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在这快乐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爱的温习。在书的篇尾,李开复为自己的每一位亲人留下浓浓的笔墨:在《追随父亲》中,有回忆小时候上学路上与父亲玩石子的快乐,有与父亲回大陆扫墓,父亲失声痛哭的感动,也有对父亲一生勤朴治学、志向远大的记述,最重要的是坚强了自己追随父亲“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这个人生信条的决心;在《我的老小孩儿》有母亲晚年因失智症闹出的笑话,有小时候受母爱严加管教的记忆,更有母亲不远万里去美国陪读的感动,更欣慰的是自己这病中艰难的日子里,母亲仍然能陪伴身边,不禁感慨“她的心智不是在退化,而是在净化;她不是在走向生命的落日,而是在走向明日的黎明”;《六位老天使》是对一位哥哥和五位姐姐与自己虽然年龄差距巨大,但从未割裂的骨肉情深的感激之情;最后,是与爱妻和两个女儿的幸福生活的记述。
爱是幸福的源泉,每当李开复翻开自己的博士论文,看到第一页写给结婚第五年时妻子的话,都会心生温暖:
Finally, I wish to thank my family and friends for their support. I am especially grateful to my mother for everything she taught me and for all the sacrifices she made in my upbringing. Most of all, I thank my wonderful wife, Shen-Ling. She patiently looked after me when I was busy. She never had a word of compliant when I was negligent. She comforted me when I was discouraged. I may never be able to repay her, but fortunately, I have a lifetime to try.
或许我永远无以回报她的付出,但我会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努力。
秋天的一个午后
阳光是那样的绚烂
拂面的微风,是那样的轻柔
他再次伸手要去碰触
迎面握紧他的,是另一只柔软的手
那柔软,是熟悉的温度
他深呼一口气,睁开眼
四目相对,一笑之中
她上扬的嘴角,就是,七彩的虹
丁酉年 | 七月廿五
后记:
感谢长春趁早读书会的朋友@莹莹慷慨借书,得以有幸通过文字最直接地了解到李开复病中回顾和重生感悟。
2010年,财经评论员吴伯凡曾公开看衰李开复辞职创业的举动,认为李开复作为科学家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经历,虽然不乏光辉业绩,但是其过于谨慎行事风格和过于理想化的创业初衷,与激进和务实的企业家精神背道相驰,恐难以成功。
创新工场创立8年来,高科技孵化器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成为了独角兽,与当初自带光环出场时相比,创新工场和它所孵化的创业公司并没有达到人们的广泛预期,不温不火,难言成功。
但是,正如我高中二年级时班主任老师在我的日记本中写下的批语:“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明知会失败,还要去尝试”,创业的李开复比Google的李开复、微软的李开复、Apple的李开复更值得尊敬。
此时此刻,耳边响起了鲍勃·迪伦的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