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气质里”,深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句话确实非常准确。
说来非常惭愧,中国的四大名著,自己没有真正完完整整通读过一遍,虽然自己小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特别是故事书,有时候为了一期<故事会>,从家步行到冢头二中小卖部购买,老家中的藏书一度达到几百本,直到今天还保留着睡觉前必看书,不看就难入睡的习惯。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岁月的流逝,读书的热情日渐示弱,读书的类别越来越窄,不喜欢读大部头的经典书,热衷读一些快餐类。满足于消遣,浮华于表面,侧重于快餐。没有用阅读充实自己,灵魂深处变得麻木低俗。
我们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书籍应该离我们最近,但扪心自问,我们除了教科书,还能静下心来阅读吗?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枯燥乏味填鸭式的教学常态中把读书看作一种负担,造成了看书乐趣大减,如果说我们教师群体是人均阅读量较低的群体应该毫不为过。
其实,读书和旅行一样,是灵魂在别处的一次对话,就算读到后来,看天还是天,看水还是水,看沙还是沙,我们却可以构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了我们的每一个细胞。读书的意义,就是让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一个多读书的人,浑身散发着不同你我的内在气质,少了铜臭气,多了书生气。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你会知道,你的烦恼,从古道今他们也一样,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也很多。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书中,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中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有更多空地种植更多作物,到了收获的秋天,你的心理便可收获更多地精神食粮。而思想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公平分配的东西了,思想不分贵贱,驻扎在每个人的内心中。
让我们远离世俗烦恼,减少无效应酬,杜绝不必要较真,放弃无谓的争斗和猜疑,把时间交给读书——因为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