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2日,小编发了一篇题目为《分流转岗,哪些教师最容易‘中枪’》的文章,引起广大教师同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截止目前,阅读量已突破12万+,转发近500次,留言过百条。在此,小编首先要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的阅读、转发及留玉,感谢公众平台的热心推广与传播。
文章写出来有人看,有讨论,有回应,这便是对作者最大的褒奖与鼓励。
从各位读者朋友的留言来看,无论是站在那个角度的,对当前生源日益减少,师资日益过剩的现实状况都看得非常清楚。对国家正在逐步实施的教师分流转岗政策,表示支持和理解。
作为在职在岗教师,目前最大的顾虑是将来“分流”向哪“流”,“转岗”向哪“转”,运作过程是走“阳光大道”还是“暗箱操作”。
众所周知,关系、人情仍然是最显著的特色(读者自己琢磨。否则影响发文)。所以,有些同行担心,分流转岗的实施过程中,谁又能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倘能做到公平,何惧转岗分流!
有个别年轻教师,巴不得快点离开教师岗,流向其他岗位。“孩子王”的日子早过得够够的了。
也有个别中老年教师,尤其是临近退休的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三四十年,对教师职业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万一某天真离开了教师岗,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这是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试想:辛辛苦苦干了大半辈子,终了却失去了教师身份。叫我,我也难以接受。
同行们的担心、顾虑都是正常的。但是大家也要相信政府。教师转岗分流毕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确保转岗分流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运作过程一定会考虑以下一些具体因素:
(一)教师自身因素
专业技能与经验:评估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实践经验等,看其是否具备转岗到其他岗位的能力。例如,有计算机技能的教师可能更适合转岗到教育技术相关岗位。
职业兴趣与意愿:了解教师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意愿,尽量让教师转岗到自己感兴趣或有发展潜力的岗位,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
年龄与身体状况:考虑教师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转岗岗位。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不适宜从事高强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安排相对轻松的岗位。
(二)教育教学需求因素
学科专业需求:根据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学科专业设置和发展需求,确定哪些学科的教师需要转岗分流,哪些学科需要补充教师。如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需要补充相关专业教师。
教学规模与班级数量:依据学校的招生规模、班级数量变化,调整教师岗位。若学校招生规模缩小,可能需要对部分学科教师进行转岗分流。
(三)学校与教育机构因素
岗位设置与编制情况:明确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岗位设置和编制数量,确保转岗分流后的人员安排符合编制要求,避免超编或空编现象。
师资队伍结构:考虑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包括年龄、性别、职称等因素,使转岗分流后的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社会与政策因素
教育政策法规: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确保转岗分流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如关于教师编制管理、工资福利等方面的规定。
社会舆论与稳定:关注社会舆论和教师群体的反应,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避免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解决教师的合理诉求,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享受暑假,静候其变。车到山前必有一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