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心理界限”?
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极限。超过某个特定的范围,就会有一种被勉强、逼迫的感觉。
“界限”(boundary)一词, 最先是由家族治疗中的结构学派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vador Minuchin)提出的。本来是用以规定在家庭这个大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该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如何参与不同次系统(比如:夫妻、手足、亲子)的互动。
因为有了这个界限,我们就会知道大家应该如何相处,哪些事务该由谁负责,哪些行为只存在于某一个次系统中,不适合放到其他关系里。
像是夫妻之间的问题,应该由双方自己解决,如果其中一方找同盟者,比如把小孩拉进入两人的战争,结果很容易就造成系统混乱,严重一点甚至会造成整个家庭功能停摆。还比如教育孩子主要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老人可以适当帮忙照顾生活,但如果过多干涉教育或溺爱孩子,只能造成多方矛盾,而且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心理界限往往存在于亲密关系中,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也不会介入其中,也许就是“关心则乱”吧,任何事情都要留有空间和时间,哪怕是再亲密的两个人,都需要各自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懂得分寸和尺度才能保持最合理、最长久的关系。
学会划定恰当的心理界限,这对每个人都有好处。您也许自认为与他人界限不明是一件好事,这样一来大家能随心所欲地相处,而且相互之间也不用激烈地讨价还价。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它的不利之处在于,别人经常伤害了您的感情而您却不自知。您必须明白什么是别人可以和不可以对您做的。当别人侵犯了您的心理界限,告诉他,以求得改正。如果总是划不清心理界限,那么您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为什么心理界限这么重要?
因为真正让我们感觉受伤的,并非肉体的疼痛,而是情绪的冲击。
而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依据不同的事物有些调整。大体上,仍有一个合适的区间。过度紧绷,会造成彼此的关系太过疏离,完全没有亲密与联结可言;过度纠结,也会让彼此的互动太过混乱,会缺乏自主性,太过依赖。
保持界限适中,这会让人对关系有归属感,同时又保有个人的独立。每个人都在各自舒服的状态中,不需要通过各种仪式或活动,来试探彼此的忠诚。
心理界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心理界限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我们对人情事物的区分界限,比如讨厌类的人或事,喜欢的人或事,关注与不关注的,以及自我隔绝外界的屏障,比如环境,父母,社会等,有些父母过多关爱孩子,打着“都是为你好”的让人无法拒绝的旗号,让孩子感觉到的是一种逼迫和窒息。
我女儿寒假时曾经写过一篇文:假期如何与父母友好相处?我自问是一个开明、大度、通情达理、与女儿一直能够保持良好沟通的妈妈,看到这篇题目,自己也反思了一下,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有自己同龄人一起陪伴喜欢做的事情,我和女儿也只是两个有些相交面积的圆而已,保持面积大的个性,拥有面积小的共性,这样就足够了,干嘛非得来个同心圆,彼此委曲求全,都累到窒息?父母与子女是这样,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如是。请勿以“爱的名义”过多介入或控制对方,破坏了本来轻松舒服、亲密友好的关系。
现在有很多子女在微信朋友圈中把父母屏蔽,相当大的原因就是父母管得太多,对子女的所做所想表达了质疑或限制(当然适当的建议还是可供参考),最后往往是父母被屏幕掉,眼不见耳根清静,这也是父母与子女应该多沟通的问题。
界限清楚的人,可以自由的调配“自主”与“亲密”两种特质,依据不同的状况,呈现不同的反应。控制情绪涉入的量,才能保持心理界限的完整回到一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心理界限,所有要求都答应,您就得花费许多力气去适应周遭的期望,且长久过度委屈的情况下,终有一天受不了,让人做出极端的事。
相反地,完全不与人接触,不关心外在的事物,感觉好像比较省事,可是离群索居久了,情感刺激也会大幅减少,生活会变成一潭死水、索然无味,失去对生命的盼望。
把握好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