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刚从上海回来,我立马赶过去为他接风洗尘。说是接风洗尘,倒不如说是最近灵感枯竭,说不定能从他身上收集到好的素材
看到他,第一眼感觉老了好多,也感受不到当年那股意气奋发的劲了。
吃饭时他讲了很多在上海的事情,经他本人同意后我整理了一部分:
我从刚毕业就去上海已经待了有两三年了吧。
总结一下对上海这段回忆就是:这里很适合适合生存和长大,却不适合生活。
你问我觉得上海的消费是不是很贵?
怎么说呢,对于60%在上海的人来说其实是接受不了的,尤其是房价,而让我真正深有体会的是上海的窗户。
那一年刚从学校毕业,刚从学校毕业的我提着一个大箱子和几个小包,兜里装着家里打的一千多块钱就跑过去了。
当晚很奢侈地花200多去宾馆开了间房 ,晚上在租房软件上看房子看到半夜,第二天立马去看房子,因为我知道推迟一天,住宿对我来说都是致命的。
一天跑了4个地方后,我确定了住处。
房子是开发商在一个一层的物业管理处临时加盖的一排,全部是石灰板做隔断,隔出一间一间的loft小公寓。
打开房门时,心里第一反应是:没有窗户的房子居然可以住人。
我提出看一看带窗户的房子,房东说其实就是多了一扇小窗户,大了几平米,贵1000。
因为没钱,我只能暂时将就着签下好像储物室的那间。
走到带窗房子的门口,我还朝里看了一眼,心里想我一定要赚钱租得起带窗户的房子。
那时候的我没在乎违章公寓用的是凉水20一吨,热水40一吨的消防用水,没在乎未来通勤时间是多久,我只是觉得我要先有个落脚点,才能发光发热。
在上海,就那一扇窗的一束光每月要多花1000块;在上海,房子里的每步路值300块……
在上海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如果让我说出前半生人生最绝望的时刻,那我一定要说21岁的那年夏天,背着一台电脑,两个大包,一个行李箱,在上海站拖拖拽拽满头大汗。
在大学里做个学生干部,以为出来会像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靳东演的那个角色一样走上人生巅峰,找工作时在楼宇之间仰望发现,自己就像一个蝼蚁。
到了上海发现,不过是对自己在大学里树立的信心一遍又一遍地摧毁。
当豪情万丈的热情碰到格子间的束缚过着日复一日的平淡无奇,这才发现自己就是个废柴。
应届毕业生在上海找一份工作:6K左右,可能有的名牌大学,比这个数字更高。
我自己就是扣掉房租水电网,伙食费交通,如果再算上偶尔的聚会旅游购物,剩下的真的不多,勉强果腹而已。
好在上海是一个很真实的城市,公司也只会和你谈价钱,谈待遇。
只有极个别和你画大饼,描面包……好在这座城市不装。
在上海生活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如果你没有亲人、朋友,只能用无依无靠、断梗浮萍来形容。
而上海的孤单是你难以想象到的,大家都那么冷漠,你也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好在我的沉默是因为天性缄言,且这里没有什么朋友。更何况本身就一个人住,996的工作制度让我更没有什么时间能和自己独处。
而这些孤独,后来都变成了让我成熟的佐料。我开始不再年轻气盛,开始变得冷静,开始不再为那些无足轻重的事情操心。
周末永远是宅着,最幸福的便是能睡个懒觉,然后看一场精彩的比赛。
即使夕阳落下,走在街灯和晚风里,也不觉得孤单。
生活里那些开心的不开心的吐槽,诚然无人可说,也就学会自己更加压抑住自己的情绪。
因为渐渐一个人,成了习惯。
再后来,我换了房子,依旧是上班通勤时间将近2小时,和上一个地方不同的是,我咬着牙租进了带窗公寓。
我终于换了一间绕房间一周要20步的住处,虽然那扇窗子只有1平米的大小。
对上海的评价……
只有两个字:感谢。
我有一段时间一直在问我自己:“来上海过的这么穷,连女朋友都没有勇气找,真的值得吗?”却又不由得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
这些时间,我经历了无数次深夜痛哭,职场上被骂的,感到孤单的,没能和深爱的那个人一直走到最后的……它们究竟给了我什么?
它们教会我这座城市没有可怜,眼泪和自尊在上海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它们告诉我欢声笑语并不是生活的常态,更多的是差点赶不上的地铁末班车和凌晨三点的熊猫眼。
它们告诉我不努力你连她心爱的Dior都买不起,爱的那个她对专柜的眼光只能是向往。
它们告诉我:过程虽然难熬,但是值得。
而魔都的魔,正是因为身在其中觉得痛苦不堪却深深地爱着它,不愿意远离……
走出家门,身上的亮光被磨灭了不可怕,可怕的是眼里的光黯淡了。
那些你觉得发光发亮的城市或是工作,光环不是他们自带的,该是我们眼中的。
人生的每一段路,没有人会告诉你怎么走。
只能靠自己摸索,跌倒,只有这样下一次你再次左右它时,你才明白生活里的光该是我们眼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