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直不太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而开启【非暴力沟通】的学习。结果一看就无法停下来,确实敲中了生活中很多人不经意的语言模式。
暴力的伤害不仅是行为上,语言的冲击力更甚。外伤可以结疤,内伤却是无痕。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自觉地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通过惩罚来下达命令,因此获得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即使是服从他人完成任务,也不是建立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上。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
2、表达感受,如害怕、伤心、喜悦、兴奋、气愤。
3、说出哪些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
4、根据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
举个栗子:一位母亲对孩子说:“克里斯丁,看到沙发底下的两只脏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注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放进洗衣机(请求)?”
但是,往往我们看到不顺眼的东西,通常都会直接带上评论表达情绪说:“克里斯丁,有没有搞错,脏死了,袜子到处丢!”
然而孩子要么不情不愿的把袜子捡起来下次习惯依旧,要么万一孩子只是进门的时候太累了,随手一放就被骂,你觉得心情会不会更糟?孩子还会好好表达感受,双方能达成很好的沟通模式吗?
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书里有一段歌词: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这段歌词令我想起印度阿米尔汗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片中的孩子被认为是智商有问题的儿童,普通学校劝退他,建议父母带他去特殊学校,连自己最亲的人都不懂自己,被带进特殊学校的他,很幸运地遇上一个能耐心观察他的老师,发现他不是问题儿童,只是思维很跳跃很发散,这位老师用特殊的培训方式去指导他,最终获得优异的成绩。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也妨碍全面的了解一个人。
区分感受和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说话都喜欢带上“我觉得”,我觉得这太不公平了,我觉得老板太差劲了,我觉得孩子太调皮了......我们以为这是在表达感受,其实是在表达想法。区分感受和想法,直接表达自己感受,从而使沟通更顺畅。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你的朋友冲你说:“你真的很自私!”你可以感觉内疚,检讨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事。
2、责备他人。你也可以反驳:“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你没这样的权利,你才自私!”争吵时,一般都处于愤怒中。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会感到伤心,因为我们注重信任接纳。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会理解他可能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体贴。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感受、愿望、期待,我们就不会再责备,因为所有的感受来源于我们自身。
比如:父母有时候会利用孩子的“愧疚心”,对孩子说:“你的成绩考得那么差,让父母很伤心!”言下之意,他们的快乐伤心都是孩子造成的,孩子会产生内疚,从而调整自己迎合父母,却忘记了学习的真正快乐。
说白了,批评暗含期待,我们在责备的过程中,其实是有某些需要、愿望尚未满足,我们渴望得到理解。如果我们能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比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避免在不顺心的时候,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在表达观察、感受、需要之后,我们以什么方式提出请求会比较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请求对方不要做什么,这样对方会很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厌恶。
场景:太太要求先生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一个星期后,先生告诉太太报了一个高尔夫球班,这位太太说出了自己不想要什么,却没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最后她鼓起勇气跟先生说,希望每周至少有一晚是在家陪伴她。
区分请求和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人都有各自的烦恼,自有的情绪机制。双方心情都很愉悦的时候,谈什么闹什么都是笑的,但是如果正好碰上两个人心情都不好,身心疲惫的时候,一方提出请求,另一方无暇配合,请求一方认为得不到理解,被请求一方感受到压力难受,其实两方都没有得到舒缓,反而加剧了本来的痛苦。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想满足我们的愿望。所以首先要懂得互相尊重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任何一种心理学流派或者沟通方式,都并不是在强调扭曲自己,盲目地迁就别人,这些理论都允许我们有痛苦、伤心、愤怒的时候,在情绪被压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舒缓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非暴力沟通中,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当我们要表达愤怒的时候,我们需要(1)停下来,深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下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3)了解自己想要满足的需要(4)张开嘴巴表达自己的愤怒。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爱,我们行为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惜自己。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是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书中介绍了一个练习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
第一步,列举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觉得没意思却又不得不做的?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这些是你选择做,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项目前标上【选择做】。第三步,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选择做,就填写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给自己时间。
任何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我们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刻意练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而且已经过长年累月的固化,因此,非暴力沟通要运用起来还是挺别扭的。
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与人交往都没有对与错,我认为学习这些心理学的沟通方式,仅仅是给自己一个提示,为什么我当时这个反应给我带来这样的效果,就这样而已。因为每一种理论都是静态的,都必须结合动态的真实环境,加以实践,调整成为自己的模式,所以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本人。
笔者寄语:沟通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值得不停反思,终身学习。以上只是书本理论的冰山二角,也仅代表笔者的立场想法,要想拥有自己的模式还请拜读原著,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