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日,《非暴力沟通》行动营休息,没有必须的共读,我早上在9点发起一个围炉夜话《为什么我们选择了共读吧?》,无人报名就取消活动,和姐姐去楼下打羽毛球。中午吃完饭无事,我想到可以旁听啊,我已经发起共读多次,大家反馈很好,那别人的共读是怎么样的呢?我想取取经,说不定也可以尝试新的风格。
三次旁听有各自不同的体验,心情值也是不一样的,如果1表示非常糟糕低落,10表示高兴亢奋,整体看,三次体验心情值是增长趋势。
一、14:00-14:5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之《抑郁的原因》
心情值:5→3
体验不好,我有点郁闷,还有气愤。
八人场报满按时到的人不多,我从旁听席荣升到共读席。后来陆续进来有7人。浏览报名哪场共读旁听时我就发现,发起人Y在两点前有一场,时间安排紧密啊!在中途人家说接下来还有一场,必须在2:55时候结束,低估人家了!
一上来直接到第8页进入共读,我觉得有点突兀,我是第3个朗读,提出怎么不自我介绍和静心连接的疑问,人家说这是个人风格,我满怀期待。《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共读内容只有三页,主要是蛤蟆先生和苍鹭两个人的对话。读完Y说按座位顺序进行自我介绍和共读分享,我原以为她先开始,结果邀请第二位分享。一圈下来,听着大家似乎都还不太懂这本书想表达的内容核心,没有说出太多实质的内容。她最后发言,先华丽的介绍自己的身份背景,又介绍自己对当前共读内容的理解,听完确实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除了恍然大悟,心里有一种感觉:她好像是专门留到最后来总结性升华发言,好像早已料到其他人说不出什么,给大家一种她资历深厚是大佬一样。就是在这时她表达出要尽快结束共读,大家还有疑问可以课后自己与心联结。开放两个名额自由发言,我发言表达自己“专门旁听”体验不好,忽略很多环节,而且明确时间赶,大家还怎么充分的表达自我呢?
Y听完说她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场次,其次满足一部分参与者的需要。说实话心里不舒服,我感觉不被尊重,因为我是参与者之一。可能我对发起人有期待,期待她能给我和其他参与者自由表达的时间,期待她能给我们一定的解疑答惑。听她在强调时间紧以及课后多与自己联结的时候,我心里在想:课后有时间多与自己联结多想想,我还来参加你的共读干嘛?
本来开放两个名额自由发言,听我说完回应后也不再提让其他人发言了,可能作为她发起共读年龄最小的参与者指出问题她心情不悦,也可能是担心其他人表达同样的感觉,又或者真的是时间紧迫。但她依然悠哉悠哉的读完“自由发言”部分的问题,接着略过卡牌直接到最后一页“再见”。
本来以为真的是人家带领共读有自己的风格,其实说到底肯定是她前面发现人多,50分钟时间根本不够,于是能省略的环节都省略。本来想取经,结果我作为参与者有这样的体验,那我的收获呢?收获满满的郁闷和气愤嘛?我不能做她这样的发起人,总感觉是为了带领更多的共读场次而共读,根本不管大家的收获和体验。她有很强的控场能力、表达能力,但绝不是一个很棒的发起人。至少,在我心里不是。
没有取到想要的经,心里不如意,我又报名晚上18:30的旁听,刚好也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系列,难道其他发起者也是Y这样的?不能吧!
后来没事,距离18:30还早,再找找有没有其他旁听,发现了一个宝藏流程,也就是共读吧“通用流程”,可以由发起人手动上传素材。这是允许发起人自我放飞啊!我真的越来越喜欢“共读吧”这个小程序。功能强大、人性化。尤其是昨天更新一个功能:发起人可以不用返回退出就能调整共读情况,解决了有人报名共读但是没来参加,旁听者又无法升级共读者的难题。昨天共读直接就体验一把,非常过瘾。最后选择了17:30-18:30的共读,发起人会带领共读什么书呢?充满神秘和期待。
二、17:30-18:30
《青春期的非暴力沟通》
心情值:5→7
说实话,开场不如上一场旁听,8人到场不多,发起人T看我活跃想让我从旁听席到共读席。按道理,她先抱出任一没有来的人,再邀请我就可以,很简单的操作。但是她不知道或者她不会,她先退出去再移出别人。我是旁听者只能发文字,还没来得及告诉她她就退出了。进来后提醒我已经移出别人可以到“座位”,可是没看到邀请啊!后来她发现可以邀请我了。趁她出去时间我在聊天框
发出文字:点“旁听”,会看到“旁听席”和“共读席”,点“共读席”可以把未来共读者挪位到旁听席,然后再邀请旁听者升级为共读者。估计她也顾不得看。
共读内容是她自己拍照上传的《青春期的非暴力沟通》第一章,有三页提示敏感字眼不能上传,有2张空白的PPT,共读的位置也在最前面,也就是流程顺序乱了。等处理好“座位”问题,可能T发现时间已经过好几分钟自己说了句还静心吗?不静心了吧。大家开始自我介绍,我表达出有点郁闷,旁听过一次体验不好,这次开场因为技术问题体检也不好,不过依然满怀期待。后面有位同伴B介绍时给我回应同理我的感受,心情值瞬间提升一点,T也说非常喜欢我的性格,坦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可能是感觉到被包容和接纳,心情值再次提升。
共读完分享时,我详细讲了第一次旁听经历,觉察到自己当时的心情是郁闷和气氛,而我向Y表达时直接先说了评价“体验不好”,没有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虽然学习非暴力沟通许久,但实际运用起来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当时情绪占上风,没有同理自己,更没有同理他人。
在这个场域,我有了愉悦的旁听体验,学习到三点:
1.自由(时间+发言)
发起人自己要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来带领共读,要愿意让参与者有时间表达自我,更要给参与者发言的机会,而不是因为时间赶牢牢发挥控场意识草草结束。
2.回应(同伴同理回应)
如果参与者有不好的体验,我们可以及时以同伴的身份同理他、回应他,如果不知道做些什么,就耐心的倾听吧!
3.接纳(群主允许异声出现并包容)
不是每一场共读都是顺利的,作为发起人,更要有一颗博大的心,宽广的胸怀,允许参与者有不同声音出现,允许他们质疑,正是有不同的声音,大家思想交流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也正因为此,作为发起人才更能学到新的东西。
有点遗憾,因为很快就18:30,还没有到卡牌阶段,但是我不得不离开。离开前我告诉发起人T可以在共读时就进行挪位操作,还告诉B感谢她最开始对我的同理,同时提醒她要留点时间给别人分享,因为她真的说挺久了。哈哈!
三、18:30-19:3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之《蛤蟆的人生故事》
心情值:8/9
第三次旁听是真真体验一下“旁听者”的角色,本来还担心会不会三次旁听都升级为共读者。这次是4人场,大家都到了。发起人上年纪,说话特别沉稳。她会特别耐心的提醒参与者共读分享时,可以明确说出第几页第几句话,方便他人查看。而且只要我在聊天框发信息她都会及时回应,关注到“旁听者”。
我身为小辣椒,很显然不是一位安分的旁听者,在聊天框发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也分享了卡牌内容和共读收获,表达体验非常良好。
小辣椒有言:
我之前就一直认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发起共读,它不是没有任何门槛。后来也想过是不是我有成见,对他人不信任。这一期共读结束后我都会鼓励大家发起共读,敢于尝试,才能做得更好。
今天旁听体验后,我仍然认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发起共读。至少他要熟悉小程序操作、熟悉共读流程、有一定的时间把控意识、有接受质疑的胸怀,如果他自己对所带领的内容有更多见解就更好了。可能我自身有期待,对发起人要求比较高,那就激励我自己成为一名更合格的共读带领人吧!
等这一期《非暴力沟通》行动营结束,我可能会换本书,比如《正面管教》,或者《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