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常态是什么?从日常应答用语可以直观看出来。
我们最熟悉的答语,从古至今,一般是这些:
古代:秦汉以来,诺、唯、嗻、喳等等,都是下级对上级的应承语气词。也因此有了唯唯诺诺这个成语。这里有个问题,清代到底是用嗻还是喳?
关于这个知识点,其实没必要争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已经明确是用“嗻”,这只是满族语言中的语气词,一般是奴才对主子的应答语。
但是这又引申出一个问题,即,无论嗻喳,都是奴仆对主人的应答。那么,清代的大臣都这样回答皇帝吗?都是以奴才自居吗?
其实也不然,清代,满族官员、太监等一般是使用“嗻”语。而汉族大臣一般不这样回答,而是答曰“遵命”“是”。
用皇帝和王公的话来说,“奴才是你想当就当的?”言外之意,当奴才,是很光宗耀祖的盛事。
所以,影视剧里官员一律回答“嗻”是不对的。其实,满清一朝,满汉并未完全融合,满族依然以统治者、征服者、主子自居,而大部分汉臣骨子里依然认为自己是臣子,而不是奴仆。
当然,如果汉臣到了一定的位置,或者与皇帝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时,特殊情况下,也会反常地唱起“嗻”字歌来。
如同男女熟悉到了一定程度,为了突破最后的防线,男人或者女人对对方的称呼会一路低下来:您—你—亲爱的(达令)—宝贝—心肝脾肺肾。
当然,一旦得手,称呼又变了:心肝—妈妈(爸爸),跟着孩子称呼—宝贝(有时叫孩子,有时叫配偶)—亲爱的(纪念日时使用,其他时间一般不用)—你—您。最后就成床友了,分居了,变邻居了,再最后,各死各的,各埋各的,结束了。
现代:嗯嗯、好的好的、是的是的、明白、对对对,再加上现在最流行的“收到”。
由此可见,我们回答别人的问题,大多是谦卑的,这有时是刻意谦虚低调,大多时候是不得已为之。
单位里一堆领导必须尊敬,同事不能得罪也要谨慎相处,客户是衣食父母必须呵护照顾到位,妻子丈夫是最重要合伙人惹不起,孩子是祖宗是最大的领导必须优先。
其实数来数去,只有自己的父亲母亲可以任性一下,但是老人们辛苦一辈子,虽然快到了谢幕的时候,重要性不再,可是就能轻视就能忽视就是漠视吗?不能!更要尊敬!
唉,人这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