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育英中学事件反转:教师拍打学生被推上风口,当教育连“管”的权利都在流失,谁来守护课堂?

济南育英中学事件反转:教师拍打学生被推上风口,当教育连“管”的权利都在流失,谁来守护课堂?


一则“教师体罚学生”的视频,在9月初的教育圈炸出2.3亿次的关注。济南育英中学初一新生家长付女士的控诉里,班主任田某某成了“当众罚站、逼学生趴地捡桌牌、扇耳光”的“恶师”,舆论瞬间将这位教师钉在道德批判的十字架上。

可364个小时的监控录像、71位相关人员的走访、家长与律师3次到校核查的结果,却让事件走向了意想不到的方向——所谓“趴地捡桌牌”“扇耳光”纯属不实指控,田某某确实有拍打学生手臂、超时限罚站的行为,但这些教育失当,被无限放大成了“虐待学生”。最终,这位教师被记过调离岗位,学校党委书记被诫勉,而最初控诉的家长,在不满处理结果后因过量服药住院,留下一个充满争议的结局。

这本该是一起“教育边界模糊”的个案,却折射出当下教师群体的集体困境:当“管学生”变成高风险行为,当一句指控就能让教师百口莫辩,谁还敢在课堂上“红脸”“较真”?

我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可如今的教师,连提醒学生遵守纪律都要反复斟酌措辞,连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都要担心“会不会被投诉”。学生上课走神,管了怕被说“体罚”;学生作业不完成,批评了怕被说“伤害自尊”;甚至学生在校园里打闹有危险,上前制止时稍微用力,都可能被扣上“暴力管教”的帽子。田某某的错,在于没有把握好教育的尺度,但更让人揪心的是,舆论对教师的“零容错”——只要有家长控诉,先默认教师有错,先让教师付出代价,却很少有人去追问“事实究竟是什么”。

教育从来不是“放养”,没有约束的自由只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可当教师的“管理权”被层层束缚,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很多教师的自保选择,最终受伤的是谁?是那些需要引导的学生,是本应严肃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未来。

我们不是要为教师的失当行为辩护,而是要为教师争取“合理管教”的权利。教育需要温度,也需要力度;需要尊重学生,更需要尊重教师——尊重他们在规则内“管”与“教”的权力,尊重他们面对问题时的担当,而不是让他们在舆论的放大镜下,连伸出教育的手都要瑟瑟发抖。

当田某某被调离岗位时,或许有教师会默默告诉自己:“以后少管点吧,安全第一。”可当越来越多教师选择“躺平”,当课堂失去了该有的秩序与敬畏,我们又该去哪里寻找“为学生负责”的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