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基础》第115、116页。
结构治疗是家庭治疗的所谓二次浪潮的主帅S.minuchin提出来的。
1.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家庭发展一种内在的结构或组织,使成员有归属感,同时又允许成员保持各自的个体化。
最佳家庭结构必须有灵活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此外,家庭必须有足够的凝聚力,否则,成员就没有归属感。
好的家庭结构有清楚的分界线或规则,用以确定每一个子系统中个人如何参与。夫妻之间应有封闭界线以保护个人的隐私。在亲子系统中,也应有分界线,以促进孩子的个体化而又不妨碍父母对孩子的照料。……孩子们可按年龄、性别各自承担一定的义务和享有一定的特权(由所谓家庭文化所决定)。
2.结构治疗主要有三种策略:
一、针对症状
对家庭关于问题的观点进行“重构”。
治疗者要弄清楚家庭成员对某个问题情绪卷入的程度,症状对每个成员的意义,症状在同胞子系统及父母子系统中各起什么作用。症状常常需要重新定义(描述),重新定义可以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夫妻间存在某种矛盾,父子间有距离,某儿子在同胞中曾享有特权。当成员们看清楚了过去看不清楚的令人不快的事,便感到有办法解决问题,心情有所改善,变得更加关心整个家庭,同时也感到前途有了希望。
“重构”可以用来对付阻力:
1.把病态行为视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很有用处、很好的”害怕和逃遁,不冒不必要的风险或避开风险。在不少情况下,女病人的“无望感、无能感”可以让它继续存在,这可以给丈夫提供一种机会,让他显示坚强有力和关心、保护妻子的男子汉气概;
2.提供新的理解和解释:
把对亲人生气理解为对亲人特别关心;
把僵持理解为等待时机;
把社会性退缩解释为保全自己的独立性。
3.把禁忌考虑改变为权利考虑。“找对象怕父母不喜欢”可以重构为“主动去了解父母的最低要求”。
4.把抱怨转变为个人需要的直率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