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朋友圈、微博上开始掀起了秀生活的热潮,在媒体地不断发酵和传播中仪式感几乎成了每个人生活中追求的目标。
吃早饭前先铺好ins风的桌布,拿出从某宝淘来的精致盘子,摆上搭配丰富的早餐,一旁星巴克同款的网红杯子里装着泡好的燕麦牛奶。
打开手机,找角度,调滤镜,大功告成后发到朋友圈里,配文:今天也要做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
关上手机,房间乱的一团糟,最干净的地方就是刚才拍照的一角,叼起一块面包,喝一口牛奶,手忙脚乱的穿衣服、化妆,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被一秒击破,今天又是996的一天!
朋友圈里的伪精致,现实里的真人生。
其实虚伪的仪式感不过是美颜滤镜和前置摄像头间的差距罢了。
2
朋友圈里的万元富,现实中的万元负。“隐形贫困人口”是对生活中这些充满虚伪仪式感的人最真实的写照。
人民日报中举了一些最简单真实的例子: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要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身边总有这样的一群人,赚的是毛毛雨的工资,花的是流水的消费,光鲜亮丽的背后全靠信用卡、花呗支撑。
为了证明自己,所以要活出仪式感,越夸张越好。
今天心情不好,点杯咖啡安慰一下自己,一杯星巴克三十八。
今天心情真好,买个包奖励一下自己,一个品牌包成千上万一点也不心疼。
新上线的电影场场不落,观后总结一段鸡汤文字配上电影票的照片发到朋友圈。
看完电影还要在外面吃饭,餐厅要时下最火的网红餐厅,就是那种人多,死贵,味道还一般般的,这样一天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消费。
一个月至少要逛一次街,换季、过时的衣服通通换掉,李佳奇推荐的口红必须买买买!
有时候看着分期数额蹭蹭涨,扪心自问慌不慌?
其实也慌,可当看见朋友圈下点赞的红心和底下艳羡的声音,飘的都已经忘了脚踩实地是什么感觉了。
我们常常理直气壮地安慰自己,生活已经这么苦了,所以更应该对自己好一点。
仪式感我不否认,但是就怕你被物质蒙了心,虚荣遮了眼。
消费时是皇帝,月供时是奴隶。
朋友圈里精致有趣,现实生活却是一片死寂。
3
说真的虚构的东西总是需要一层华丽的外表来掩饰,用花呗分期换来彰显你品味的奢侈品还不及几百块钱的衣服温暖踏实。
生活需要的是体验和感受,虚伪的仪式感永远都缺少一份真实和安心。
清早的早餐不该是摆拍应该是安稳;
工作的咖啡不该是昂贵应该是清醒;
周末的电影不该是谈资应该是放松;
聚餐的餐厅不该是跟风应该是温馨。
生活不是为谁而过,是为自己而活。
与其打肿脸充胖子,不如做个踏踏实实地瘦子。
毛姆曾说过: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时刻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
以前我总是羡慕烟雨雾气的南方,但真正到了这里才发现因为潮湿苦闷远不及想象中的赋有诗意。
所以说过于强求仪式感反而会沦为形式主义,不盲目追求仪式感的才是生活最好的态度。
4
现代人的悲哀之一是明知道装模作样的仪式感虚伪却还跟风似的效仿附和。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人之所以活得苦闷,一是物质匮乏,二是精神空虚。当一个人无法反求诸己,就会对活得光鲜有谜一般的执着。他们热爱浮于表面的仪式,孜孜不倦地从别人的艳羡目光里汲取生命的养分。
仪式感就像生日时的蛋糕,春节里的对联,与其虚构生活,不如把仪式感融入生活,变成一种习惯。
我更希望我的仪式感是当有人看见我每天画着淡妆,穿着舒适随意,坚持吃早饭,控制饮食,保持身材,过的肆意真实时说一句你的生活可真精致啊!
我能回他一句:“习惯了。”
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那些所谓的仪式感,而是一份好好生活的态度,仅此而已。
凌晨一点过后,灯火未尽的街头,不是纸醉金迷的虚妄,而是更加努力生活的思考。
生活虽不简单,但尽量去简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