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茶馆》这一剧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简单明了的陈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可以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并且联想到在那些个特殊时期的各种情形。 第一幕发生时间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初秋,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运动失败了”并且通过打板的方式简单的概括了茶馆的来人和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茶馆里面,店小二的吆喝声不断,人们一边喝茶一边下棋或做其他娱乐活动。剧本中各个角色性格分明,王利发,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一心谋求开工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可以看出在哪个年代里,各色人物的各色活动。
第二幕也是以打板为开头,他向我们讲述着清完朝灭亡之后民国统治,“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裕泰茶馆为避免被淘汰,进行改良以谋求生存。王利发把茶馆的后面改为了公寓,住着大学生,唯一不变的是“莫谈国事的纸条被保存了下来,而且字还写的更大”。曾经的店小二李三已经成为了“三爷”。三爷感叹到“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革命有什么用,不过自误误人而已。”这一声叹息说出了人们对改良的越来越失望以及对革命的了解不彻底。松二爷说“大清国不一定好,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这一句话,直白的反映了当时百姓对民国政府不满的情绪,也道出那时候在民国政府的统治下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就给谁效力”从吴祥子和宋恩子的对话以及他们对王利发的威逼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失去了为官做人的基本准则,已经变得麻木失去人性,他们做官只是谋生的手段。也可以看出那时的民国政府的腐败残暴,只顾自己的自私自利行为,没有天下大爱。也许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谁还会在乎除了生存以外的东西。在那个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时期,[莫谈国事]已经把中国历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人文思想压制的淋漓尽致。人人都是在苟且偷生,民众对国家早已没了概念,那些当权者的走卒们,依旧是在鱼肉百姓,不管朝代怎样变更,如果本质没有改变,最后的结果都是[逼良为娼]。
第三幕开篇的拍子“树木老,叶儿稀,人老毛腰把头低”便有一种悲伤凄凉之感由然而生。讲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裕泰茶馆已暗淡无光,唯有“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了,字也更大了”王利发为了茶馆能够存活下来,想尽了办法,如今也被迫打起了请女招待的主意。奈何“老茶馆,破又烂,想尽法子也没法办”最终还是失败了。当王掌柜做好了一切准备要在老茶馆一个人孤独的忍受落魄,常四爷、秦二爷意外的出现在了茶馆里。三个老朋友聚在一起,述说着这几十年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每字每句都是血泪。王掌柜当了一辈子顺民,却落得个无家可归,最后只叹“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常四爷凭良心干了一辈子,一事无成只能卖点花生仁。也道出了百姓的期盼“个人算得了什么,盼啊,盼啊,就盼着祖国能像个样儿,再也不受外国人的欺负。”最后给自己的”祭奠戏“可谓把全剧的悲剧成分推到了高潮,活人自己给自己祭奠,害怕以后连有人给自己烧纸都没有。纸钱飞落,轻轻浮浮,给我们一种凄凉悲哀之感。最后以杨掌柜上吊自杀结束了全剧,老舍先生用一个看似单调的场地告诉我们“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