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阅读
双赢关系
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账户。没有信用,我们最多只能妥协;缺乏信用,我们就无法开诚布公,彼此学习,互相交流和发挥创造性。
但是如果情感账户储蓄充足,信用就不再是问题,已有的投入让我们相知相敬,我们可以全神贯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性格或者立场。
因为我们彼此信任,所以才能坦诚相待,不管看法是否一致。不论哪一方阐述什么样的观点,另一方都会洗耳恭听,力求知彼解己(习惯五)后共同寻找第三条道路,这种协作的解决办法让彼此都受益。
充足的情感账户储蓄和对双赢模式的共识是产生统合综效(习惯六)的理想途径。这种关系不会让问题虚化或者弱化,也不会让意见上的分歧消失,但能够除去那些分散精力的消极因素,如对性格和立场差异的过分关注,从而为实现双赢创造出有利于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合作氛围。
拆页十三
来自《第七章 习惯四 双赢思维》
P239
双赢协议
关系确立之后,就需要有协议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这种协议有时被称为“绩效协议”或“合作协议”,它让纵向交往转为水平交往,从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上级监督转为自我监督。
这类协议在相互依赖的交往中应用相当广泛。习惯三中的我协助小儿子清理庭院的故事就是一例。当时我们列举的五个基本要素适用于所有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如雇主与雇员、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企业与供应商。这些要素帮助人们有效地明确并协调彼此的期望。
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
这五个要素赋予双赢协议重要意义,对此的理解和认可使人们在衡量自己业绩的时候有据可依。
传统权威型监督以赢/输为模式,是情感账户透支的结果。正因为对预期结果缺乏信任和共识,才不得不一遍遍地检查和指示,没有信任,就想对下属时时操控。
如果信任存在,你会怎样做呢?对他们放手,只要事先制订双赢协议,让他们知道你的期望,接下来只要扮演好协助与考核的角色就好。
自我评估更能激励人上进。在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围里,自我评估的结果更精确,因为当事人往往最清楚实际进度,自我洞察远比旁人的观察和测量要准确。
「I,重述知识」(必选)
分析科维先生与孩子的故事,找出故事中双赢协议的五个要素。然后用你的语言解释双赢协议及五个要素。
一、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独立管理家里的院子,没有期限,只经过两周训练孩子就独立进行。
二、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1、全家所有人都应分配家务,但可以根据能力讨论工作量。(家庭会议协商,父母承担大部分家务,孩子自愿认领院子管理任务。)
2、约定一切由孩子作主,父亲只在有空时从旁协助。
三、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3、用水桶、水管或喷壶浇水都行。
4、更重要的是必要时可以请父亲帮忙(事实上也帮了两三次大忙)。
四、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1、以邻居的院子为样板,总目标是“绿油油而又整洁”。
2、并由父亲带孩子共同清理出一块地方预先示范“整洁程度和效果”。
3、提示上油漆可以求助,其他都要孩子自己想办法。
4、每周两次,孩子带父亲巡视院子。
5、工作成果是孩子自己陈述说明,评分也是自估(而非父母介入、指手画脚、造成不必要的被动、打击积极性后容易产生逆反)。
五、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
父亲最初一周发现孩子毫无起色均一直隐忍不发、并未惩罚,收效后乐意给孩子支付零花钱。
六、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一周孩子我行我素、压根忘记约定的时候,父亲忍耐再忍耐,没有过早破坏信任、粗暴干预,让孩子找到借口并退缩放弃。(这也是激发自我洞察、自我激励、高度信任的双赢思维精髓。)
「A1,激活经验」(必选)
请回顾在你过去与孩子约定某件事,或者与下属约定某件事时,你是怎样做的?这件事最后达成了吗?
准点吃饭
孩子总有玩得不肯停下来用餐的时候。以前,我们也是硬性强迫,孩子一千个不情愿,真不得不坐下来吃也憋一肚子气,恐怕消化不良。
后来知道引入双赢思维谈判:
1、饭点前10分钟提醒“咱们要吃午饭咯”,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可算一个缓冲期、训练期。至于提前几分钟要看孩子这个习惯的顽固程度,结合最后一道菜几分钟出锅以及他到底有多拖拉,或者多依赖手头的玩具(我娃一般是平板、棋类、陀螺)。
2、提前5分钟再提醒一次,并声明目标与规则:你准备好了吗?5分钟之后,也就是几点几分(或者这一局象棋下完),咱们就吃饭咯。
3、如果孩子准点就座,自然最好;如果还是不来,要适当干预措施,比如作出替他关闭电脑状、或者要用手势收拾象棋状,把他当时的注意力中断,引导他回忆之前约定的时限或规则。“你看,8点整咯,是咱们规定的睡觉时间,你应该停下来刷牙、洗脸。”或者比较淘气有个讨价还价过程,可能要宽限一定时间让他再玩一会儿,但必须重复强调这是最后一把,说好如果闹钟响了或者当天送的欢乐豆没了(之前斗智斗勇时家长就要注意到想玩也玩不了了)就收手,反正封闭性问题小孩识别不了,肯定进套。这个他自愿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会赋予其一定选择权,后续也就不容违反。
4、声明:孩子在约定延长时限内可以自己尽情玩耍,但如果他不能自己退出关机或者遵守收拾停手的约定的话,到点了妈妈会及时来制止,那时哭闹就没用了,而且今后妈妈也不会同意延长或再玩一次。这是考核依据与奖惩标准。
「A2,规划运用」(可选)
你和孩子之间或者和爱人之间,一直有一件事彼此间步调不一致,或者你希望他们改变一个什么你不喜欢的习惯,这个习惯改变后对他们有益。请规划一下,如何与他们达成双赢协议。
希望先生别熬夜
大人之间的谈判可能不好掌控:
1、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改掉通宵毛病,注重健康。
2、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深夜12点-凌晨3点之间必须睡觉,其他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3、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禁止时段靠自觉执行,不然妻子有权强行提醒,先生应当立即听从。
4、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半夜巡视,及时交涉。
5、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
如违反一次,负责做饭、洗碗一顿。
头天晚上如提前1小时睡,次日可以吃顿好饭、奖赏一个深情的吻。
连续一周做到改掉坏习惯,可以向老婆提个要求。
附:习惯三的例子
仍以我家为例。有一年,我们开家庭会议,讨论共同的生活目标以及家务分配。会议结果不问可知,因为孩子还小,我与妻子分担了大部分工作。当时7岁的史蒂芬已懂事,自愿负责照顾庭院,于是我认真指导他如何做个好园丁。
我指着邻居的院子对他说:“这就是我们希望的院子——绿油油而又整洁,除了上油漆外,你可以自己想办法,用水桶、水管或喷壶浇水都行。”
为了把我所期望的整洁程度具体化,我俩当场清理了半边的院子,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两星期的训练,史蒂芬终于完全接下了这个任务。我们协议一切由他作主,我只在有空时从旁协助。此外,每周两次,他必须带我巡视整个院子,说明工作成果,并自己为表现打分。
当时并未谈到零用钱的问题,不过我很乐意付这笔钱。我想,7岁大的孩子应该已有责任感,足以负担这个任务。
那一天是星期六,一连过了3天,史蒂芬毫无动静。星期六才做的决定,我不奢望他立即行动,星期天也不是工作日,可是星期一他依然故我。到星期二,我有些按捺不住。不幸的是,院内脏乱依旧,史蒂芬却在对街的公园里玩。
我感到极度失望,忍不住想要唤他过来整理院子。这么做可收立学见影之效,却会给孩子推卸责任的借口。于是我勉为其难忍耐到晚餐用毕,才对他说按“照前几天的约定,你现在带我到院子里,看看工作成绩,好不好?”
才出门他就低下头,过不多久更抽噎起来。
“爸,这好难哟?”
很难?我心里想:你根本什么都没做。不过我也明白,难的是自动自发,于是我说:“需不需要我帮忙呢?
“你肯吗?爸!”
“我答应过什么?”
“你说有空的时候会帮我。”
“现在我就有空。”
他跑进屋去拿来两个大袋子,一人一个,然后指着一堆垃圾说:“请把那些捡起来好不好?”
我乐于从命,因为他已开始负起照顾这片园地的责任。
那年暑假我总共又帮了两三次忙,之后他就完全独立作业,悉心照顾一切。甚至哥哥姐姐乱丢纸屑,立刻就会受到指责。他做得比我还好。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