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回顾《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1-清空工作篮的关键问题》
你是否发现自己生活中有大量没有明确定义,失散在各处的事物呢?你为什么焦虑、迷茫、心绪不宁?当你在思考时,是否心中有了些许触动呢?
有所感受,其实就是最佳的行动契机。所以,撸起袖子,开始干吧。哪怕只是写一条4个字的事件,都是巨大进步。
而你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开始它。不管你先从哪儿做起,都比干等着时机更好。你们猜,一个20分钟内都在等待时机、风向、光照等因素射击的人射中靶心的几率高?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20分钟内不断射击的中靶几率高呢?
通过前两章,你应该已经把事务理清了7-8成,搞清楚了具体都有哪些事务,能采取什么行动,举头望去天有没有更蓝呢?遗憾的是,天有不测风云,总有大雨倾盆之时。
收集好,做了分类,如果不进一步加以整理,还是会有阴霾萦绕心间。 当然,本专辑任何一章都可作为你的起点,都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你希望全面掌控,最好不断复读优化,才能保持心境常明。共勉。
收集和明确意义是获得掌控的第一步。如果大脑不相信自己的职责可以发挥作用-能马上找到有意义的事务,就会降低整体效率,之前所做过的努力和成果都会在你大脑灰暗的库房里。它必须确信,一切都被整理的井井有条。
在人生的前25年我渴望自由,在接下来的25年我喜欢秩序。后25年,我意识到,秩序就是自由。——温斯顿.丘吉尔
1,方便快捷,各就各位
人人都知道做事有条理是好的,没条理会麻烦;也会有人反对表示肆意发散是创造力的源泉,但如果你走进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也会在自己有关的几乎一切领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秩序。
比如碗碟放在厨房里或者靠近厨房的地方,牙刷放在洗浴的地方,汽车钥匙放在固定的地方。如果有人乱到家了,他可能连床都起不了,实际上他可能甚至都没睡在床上,乱得找不到一张床可以躺下来,就更别提拥有一张床了。
如果你在等待开会的间隙,突然想到要给某个人打个电话,却找不到对方的电话号码,如果你临时决定出门,却没有待办事务的清单,想起一次出门一趟~看起来都是些小事,如果你有这么一个清单,等待的10分钟都可以做到高效利用。反之,就只可能白白浪费时间。
大家普遍有个误解就是,认为条理化就是理顺一件件要做的事情,但如果还没搞清楚问题就去解决它,只会难以落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伙伴学了用的不好的原因。仅仅分清了轻重缓急,却忽略了所关注事件的情境,只会造成更大的压力,难以执行。
例如,想学门外语,增加职场竞争力。非常重要但不紧急,工作压力大,根本抽不出时间。这个情境下如何见缝插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什么方式有成效?就是需要考虑的背景及应用场景。
看到这里,希望你没有感到头大。有些繁琐,我知道。幸好,有条理的标准因人而异,你可以在自己的标准下让事务以最高的效率、最少的精力管理,归结为8个字:方便快捷,各就各位。
对你有意义的所有事物都应该各就各位。
物品的意义跟它放置的地点要相匹配,否则要么找不到,要么想不起,渐渐地便会麻木、视而不见。
道理虽然简单,却是你把自己世界打理得井然有序的一个常见的难题。物品的意义在不断的变化,又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双十一加入购物车的包包,过了清空购物车的“好时机”,又成了“遗憾”源头。前两天逛街把手机丢了,还在快递途中的手机壳就成了多余。日久天长,你的世界就不再有条理,纯粹多余的物品就会影响到你的系统高效运转。
似乎都是一些琐事。但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让所有事物有所规制,就会更加轻松从容和高效。你必须想清楚,这种手到擒来的便利性,值得付出多少努力来实现。
调理的定义也适用于项目、事务和工程,只是它们并不仅是具体的空间位置。根据明确以后的结果确定必须采取的行动安排日程表、先后步骤和相对优先的事务,并把它们归入纳入整体规划,妥善分配对此相关人员具体负责。
2,意义已先于条理
如果你还没有搞清楚事物的意义,就想把它们条理化,结果一定会大失所望。我们见过很多人使用形形色色的待办清单、收藏盒,甚至行动文件夹,都反映了类似的缺点,分类不够清晰。虽然用意极好,实际上只相当于垃圾箱,不过把各种模糊不清、零零碎碎的材料重新排列组合而已。
明确意义与组织整理紧密相关,这项功能和形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思考和追踪思考的结果,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想要一切条理化,首先必须明确事物的意义,然后再归入同类事物。想对你身边可能有意义的一切事物进行区别,关键是确定他该归入哪项,是结果、行动、酝酿事项,还是辅助资料、参考资料或垃圾。
保持掌控的多个层面,有一条原则是通用的,你要把系统分的太粗或太细之间达到适当的平衡。
当然,在电脑的帮助下,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后,你完全可以把60件事分成公事和私事、内心的召唤和外在的难题、耗费大量资源和精力和简便易行很多类。
问题是很多人想把一切条理化,而过于细致,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不值得。
我们需要树立信心,能够兼顾你的系统和清单列出的一切事物,并勤于思考,便不再急于把所有事情自动化。
以下给大家一部分“结果”项下的分类参考:
宗旨。写下你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或企业前景,时时回顾,令你轻易找回内心的向往。
原则。你的个人信念或者个人操守,需要鼓舞、完善时就拿出来看看。可以试试:“当我怎么样的时候我最优秀”20条最佳行为准则,这个清单效果很好。
愿景。把长远的成功愿景和目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保留好。
长短期目标。这个层面侧重操作,结构也更细些。可能有十几个或者甚至更多。你有业绩目标吗?你把它放在哪里?公司的规划保存在哪里?只要便于随时查阅即可,不必太复杂or太细致。
关注层面。我们渴望的生活和工作多个层面的结果,它们可被视为精心维护的对照单,用一两张单子记录,比如工作一张、生活一张。通常,这个层面需要提醒自己的不到20件。例如,包括我在内的一部分人采用的“人生8大关注层面”:健康、家庭、工作、财富、社交、效能、休闲娱乐、学习成长,简单逐一列出,定期查看。
项目,指一个人承诺一年内所有需分步执行完成的事务。这是生活和工作中侧重日常操作的层面,要用一个结构来维持这份特殊的清单。它必须能够容纳大量信息。在特定时刻,大多数人有30到100个项目要追踪。即便你有85件事要做,依然可以把它列在一张单子上,如同一本书的目录充当索引。项目应该至少每周回顾一次,你就能对自己的所有承诺一览无余。当行动和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差距,也可以马上看到。
你期待别人完成的结果。有时你必须等别人完成你关心的事,这个清单就可以追踪指派委托给员工/骨干等相关人员的事务。
三,执行3大分类
现在到了行动层面,也就是真正执行的地方。
要追踪的具体行动可以分为三类,日程表、越早执行越好的和委托他人执行的。还可进一步细分,大多数人在这个层面要做的事超过150件,把他们再分成几类比列在一张清单上更容易追踪。
成功实践的关键在于:列出方方面面的行动清单,以它为基础决定自己每小时干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列出每天的待办事项清单。如此,即便在零碎繁杂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高效工作。
只要能轻松查询所有的行动选项。用完善的系统来追踪和回顾每项行动的提示信息。这要求你想清楚各个项目和当前事务中,所有可以采取的下一步行动。
当你意识到要查看的提示信息之多,更会感到繁杂不安,无从入手。《搞定3》一书中罗列了普遍有效的细分方法,下面有3大类供大家参考。
你可以在必要时只把精力集中在需要全力以赴的事情上:
1,日程表
日程表是基础,代表一天中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最先要关注的,能随时查看,根据其安排余下事务。
就如在一个瓶中放石头,我们以为满满当当,却还可以放入小石头、细沙和水。日程便是其中率先放入的大石头,可提升你的时间利用率。
日程表记录三类事物效果最好:预约及确定日期的活动、当天必须查看的信息(前两项你便知道还剩多少时间可支配处理其他事),及希望在当天看到的信息(如某件有意义的事、即将发生的通知、起始和终止日期、预约的辅助材料等)。
理想效果是,当你惊讶的发现有突发事件要占用时间时,只需扫一眼,就能清楚知道能不能立即抽出时间去处理。
2,越快完成越好的行动
你不得不做很多事情,其实不是必须在某一天完成的。它们只是应该尽早完成。
并不意味着没有时间限制。
不过因为这类事情大多有留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在日程表上标注某一天必须完成,就有点牵强,因为情况经常会变化。
看看你的下一步行动清单,只要日程表告诉你有可以支配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及早把它完成。
3,委托他人执行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我们都知道委托/授权很重要,却依然有很多人难以进行真正意义的授权。这其中的原因有:担心自己失去控制权或者对方滥用权力;觉得自己做更快,对方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浪费时间;当然,也有被授权方害怕承担责任的情况。
但授权不仅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作为管理者时还能提升下属的能力。
比尔·翁肯(Bill Oncken)教授曾提出一个理论,叫‘背上的猴子’。翁肯教授有一次偶然发现,自己忙于加班之时,下属竟然悠闲地打高尔夫。这让他突然领悟到,主管人员之所以时间不够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做好授权分责,将太多本该下属去做的工作招揽到了自己身上,以至于永远在苦苦追赶工作进度。
翁肯教授把那些工作比喻为活蹦乱跳、随时可能跳到你身上的‘猴子’,而把他那独特的时间管理理论称为‘猴子管理艺术’。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
你在走道上碰到一位同事,他说:“我遇到麻烦了,能不能和你谈谈?”于是你开始关切地听他讲述。结果这个问题果然很麻烦,你听了半个小时才弄清是怎么回事,且还没法立刻给出建议,于是你说:“这个问题很复杂,我现在没有时间和你讨论,让我仔细想想,回头咱们再谈谈。”
让我们用猴子理论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 首先,你和同事在走道上偶遇之前,谁的背上有猴子?显然,是同事的背上。猴子不在你的背上,你甚至不知道有这只猴子存在。
- 接着,你开始倾听同事的讲述,这时同事背上的猴子悄悄向你的背上跨过来一只脚。
- 然后,听完同事的讲述,你表示要仔细想想再和同事讨论。这时,猴子便完全转移到了你背上。你接过了同事背上的猴子,而同事则变成了监督者。此后,他会不时跑来问你:“那件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我们什么时候再谈谈?”……
我们虽然应该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事,但是也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让他们把你当作他们自己猴子的收容站,你收的愈多,他们给的愈多,到最后你被堆积如山的别人的问题所困扰,甚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猴子”。
你将一些并非自己职责的事情做得很有效率,可这值得你沾沾自喜吗?你自己的事情完成得怎么样呢?这就是猴子法则,应用它的前提是你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边界。
使用‘猴子法则’有两个重点:1.明确职责,确定这只猴子不是你的;2.注意沟通方式,明确、坚决、不生硬。
什么情况下你该进行授权委托呢?你是否需要授予下属更多的权力?
- ①你是否因为工作太忙,家务凌乱而焦虑烦躁?
- ②你是否被询问而被频繁打扰?你是否发现日程琐事太多,而无法专注在重要的事物上?
- ③对于下属应该做的事情,你是否发觉你正在帮他做?你工作的时间是否比你管理的时间要长?
- ④每天晚上或者周末,你是否习惯性地把工作带回家里做?是否经常有没有完成的工作或者在最后期限内不能完成的工作?
- ⑤你是否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定得非常高,以至于只有你才能把它完成?
- ⑥你是否是一个非常关注工作细节的主管,是否总是关注下属如何工作?而没有花费在战略思考、计划或者其他关键的宏观问题上?
- ⑦在过去的一年里,是否有人认为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或者完美主义者?
- ⑧对下属的能力和经验,你是否缺乏信心,以至于你不敢冒险给下属更多的决策权?
当你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次数比较多的话,你就应该考虑有效地向他人委托及下属授权了。
时间具有隐蔽性,它并不是可见的。所以很多人对待时间管理的态度是漫不经心的——这并不是说他们认识不到时间管理的重要,而是他们在复杂的事务面前,极其容易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更为直接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来追踪管理各项事务的原因。
下一节将一一罗列行动层面其他细分条目。
作业:开始进一步分类吧。
注:本文由作者JIE胭脂雪组织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内配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沟通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