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时最为显赫的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治国。韩非则认为两家皆不足以效法,当行以法治国。
儒家墨家都主张依从尧舜之道,但他们主张的观点不同。这种先王之道已经距当时上千年了,且后来夏商周也无法验证这样观点是否正确。在当下这个时候效法尧舜之道,不能判断是否正确就引为依据,是错误的。
墨家提出丧葬思想,人在冬天去世用冬衣装,在夏天去世用夏衣装,棺材用木头装订,守孝三个月。君主认为这是节俭,就礼遇他们。儒家却提出要倾家大办丧礼,并守孝三年,君主认为这是孝道,也礼遇他们。
儒家提出与人争斗,以理为先,即使君主也敢面斥。君主认为这是正直而敬重他们。墨家主张不与人争斗,凡事忍让,君主以为宽宏大量而敬重他们。
儒家和墨家主张矛盾,言词争论,但是君主都听信了。这样天下人言论没有固定宗旨,行为没有一定准则。又怎么能用他们的思想治理国家呢。
墨家主张兼爱,其中有人提出,把土地分给贫穷的人,充实他们匮乏的资财。有的人因为勤劳节俭而成为富人,有的人因为奢侈懒惰而成为穷人。现在要把勤劳节俭人的东西分给奢侈懒惰的人,又怎么会让人人努力耕作,省吃俭用。
儒家提出不应该为了物质追求,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君主认为这是轻视物质看重生命而推重他们。君主拿出俸禄和爵位换取民众劳动力,君主推重这些轻视物质看重生命的人,又怎能让那些民众为自己效劳呢。
同样君主尊重那些钻研学术高谈阔论的儒家学士,但供养他们的却是那些辛勤劳作的民众。种田的人负担重,读书的人却有丰厚的奖赏,又怎能让种田的人辛勤耕作呢。
墨家以侠为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君主尊重并奖赏他们。私家争斗有奖赏,那些士兵在战场上杀敌却没有奖赏,这样又怎能让士兵为自己卖力打仗呢。
国家太平时供养儒生侠士,国家危难时却让士兵去打仗。供养的人不是自己要用的人,要用的人不是自己供养的人,这样怎么不会给国家带来危难。
所以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