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代沟等问题从新千禧年开始就不断成为话题,热议长久之后,人们会形成这样一个念头“这个问题我会注意,代沟的问题我能够避免”,于是乎,解决代沟似乎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就能解决等问题。
这里就要谈到代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代沟是现象,根本在于不同年龄段人生理构造及后天社会环境所形成的话语的改变。一个成年人要改变过去的习惯或者秉性去理解另一个已经不是自己同时代的事物,基本上在现实社会中是非常困难的,这不是求解一个具体的逻辑问题。能够抽象为逻辑的问题在社会中只是一小部分,社会上的问题大部分都是非线性,非结构化,多维,无法量化的,交织在一起。
最直接的就是同一个事情的表达和理解,成年人的话语看似逻辑正确,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成长的青年人,从他自身的有限经历和理解来看,他或许觉得成年人的话带着更多的理所当然、按我给的建议可行,最后的情况就是让青年人感觉到未真正被关心于此事。这个对于没有在社会中磨练过的青年人,很容易在情感上收到伤害。这里不去谈若是收到情感上伤害的青年人怎么办,这是社会历练的过程。到时对于成年人从中学习到什么。
现在谈到一个词,同理心或者说共情。明白这个东西很重要,但是究竟怎么才能做到,这方面的网络课程估计不少,还有付费教学的,一堆的说法和技巧似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同物理世界的一个共识一样,描述物理世界的数学公式一定是简洁和带有美感的。在各领域也一样,其实就是去努力找到它的普遍规律,这个规律的认识应该是尽可能简单的,当然不代表它的应用层面就必然简单。
这里简单的从认识和技术两点分享,一是包容性。自己是否对一些新事物都是过快的想给它进行一个明确的划分,希望好坏对错分明,期待着一个明确结果,如果是,那么就不要急于看到结论,从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去看待人的认识过程,让自己更加包容。二是学会控制自己。这里说的是控制欲,说话的控制欲,权威的控制欲。成年人有个特点,滔滔不绝能力极强,对一个观点很容易就表达出自己的某些观点,但是实际上自己也并非深入了解,因此这个观点本身不一定代表着自己的立场。不如停一停,想一想,再把自己语言整理后再发表,这个停和想不是指等个几分钟,想着怎么组织语言。而是确定自己是否对该事物理解,是自我主动的表达还是他人的求助。当然这些都还是要建立在具备包容性的基础上,这样在待人接物上实际上最后是靠着自己的优秀品质获得了别人的认可,缺少了矛盾,自然别人就更容易觉得你在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