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您是否对孩子说过这些话:
“作业写完了吗,拿来给我看看。”
“动作快点,上学要迟到了!”
“书包收拾好了吗,作业别忘了带。”
这些话语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反应了家长内心的焦虑。总有家长说:“我做那么多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他怎么就不理解呢?还处处跟我对着干。”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这一理论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这本应该是孩子的课题,但是许多家长当成了自己的课题,导致孩子被逼迫学习,渐渐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要想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家长必须学会“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指得是在人际关系中,区分好自己和他人的课题。我们只负责把自己的课题做好,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那么如何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呢?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孩子不认真学习,导致将来上不了心仪的学校,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些后果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那么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
但是有家长会说,我也想让孩子对自己的课题负责啊,但是他做不到,我不应该帮助他吗?其实,很多时候家长会把引导孩子完成课题和干涉孩子的课题混为一谈。还是拿学习举例,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爱上学习是家长的课题。但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不能强迫。就如同养育一匹小马,我们能做得是把小马带到河边,至于小马是否喝水,那就是它自己的课题了。那么,家长如何做到“课题分离”呢?
如何做到课题分离?
01 心理层面:警惕“以爱为名”的管控
很多家长总是用“为你好”来迫使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但仔细想想这句话,究竟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呢?曾经有一篇《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的报道引发热议。这位硕士指控父母从小忽略自己的诉求与感受,总是以“为自己好”的名义全方位控制自己,给自己带来情感和心理的创伤。这个事例正印证了那句话:父母用一生等待孩子的感恩,孩子用一生等待父母的道歉。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家长在做课题分离时,要时刻自我觉察,警惕“以爱为名”的管控。每当意识到自己又想控制孩子时,可以做个深呼吸或者离开现场。等自己冷静下来后,再与孩子好好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求。
02 行动层面:给予“你来决定”的力量
很多时候,孩子并非不知道家长是为自己好,只是不喜欢被控制的感觉。当家长给予孩子“你来决定”的力量时,他更愿意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比如当孩子因为看漫画书而不肯写作业时,有的家长会说:“你怎么还在看漫画书,快去写作业。”这时家长的潜意识在说:“我认为你应该去写作业。”其实,我们可以给予孩子选择权,告诉他:“你可以再看5分钟或者15分钟,你自己决定。”当孩子对自己的课题有掌控感时,他的自觉自律性也会逐渐增强。
03 认知层面:区分“课题分离”和“放任不管”
家长要明白得是:课题分离不等于放任不管。虽然孩子要独立负责自己的课题,但是家长要做得是“守护”,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建议和引导。比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但是帮助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孩子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陪伴孩子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都是家长的课题。
小结
对于家长而言,干涉课题比课题分离更容易做到。就如同抱起孩子比教会他走路更加省心省力。但是,没有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课题分离是为了给予孩子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所以,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加独立自主的人生,家长们,请大胆把课题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