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读过一篇文章,内容不记得了,名字却印象深刻,其为“在高高的书架下”。读名字可以畅想内容,它大概是一个不高的孩子面对着一壁满架的书籍,古今中外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文体的,还常常看到亲人在上面拿上拿下,她会对里面的书产生好奇,为什么有那么多书呢?里边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它向她展示了一个无限宽广的精神世界,那里有形态百千的、跌宕起伏的、光怪陆离的故事。
虽然我长大成人了,不再是在高高的书架下,变成了书架前的人了。但书对我还是充满着强大的吸引力,它转变成一种理性的吸引——在有限的生命里观看无限的生命流动。读书是一种需要、一种习惯,它还时常让我感觉亲切地像个朋友。因为书籍,我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因为书籍,我结识了同样爱读书的真诚有才的朋友;因为书籍,我的困惑逐渐得到化解了;因为书籍,我的忧伤也得到了柔化。我一直在书籍的陪伴下,平凡且丰富地生活。
可能因为读了些书的缘故,我会对读书的人特别家里很多藏书的人有种喜欢与尊敬。比如我校的一个数学特级教师,一个很爱读书很有思想才华的人,听说家里的书很多,一直以来想拜访,总找不到机会。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晚上,我就梦见去他家了。第二天我就厚着脸皮去拜访他了,寒暄过后,直奔主题,参观他家的书房去。我第一次看见一个家庭有那么多的书,整整一面很大的墙壁,书架从地上一直到天花板,满满的都是书。其中有数学方面的书籍,如各种的数学发展史,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还有国内外的文学作品。
不得不说,因为读书,我逐渐习惯甚至喜欢上写字,是的,我把写点文章看成写字,因为它离被称为文章的东西还是远了些。在电脑前每一次敲打就是一个想法的确认与输出,我有时还挺享受这种感觉的。我还受那位数学特级教师的影响,也想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关于教育的文章,当然也是实践与理论的沉淀不够,方法也可能不得当,也没能写出像样的东西。不过没关系,学习体会的过程比对结果的追求更让我迷恋。
近来看的书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展开的,比如曾仕强的《家风》让我了解家族风气对人的教育与影响,比如《三亲教养》让我明白如何具体对孩子实施教养,比如《孟子》让我领略传统文化的精深,比如《居里夫人传》让我认识科学的发现与科学家的故事,这对我的物理教学都是有益的。
我希望一直读书,一直教书,一直写字;我希望拥有一个大大的书房,里面有很多经典的书籍,我可以徜徉其中,与人生对话,与生命对话,这样的人生很简单,也很丰富;我还希望孩子像那个名字一样,从小在“高高的书架下”,对书充满好奇,亲近书籍,阅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