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与外在
跂支离无唇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跂这个人非常矮,个子很小,长得不像人样,两个脚踮起来走,脚跟不落地的,用足趾头走路。支离这个人身体奇怪,胸口不像胸口,腰干不像腰干,反正也是个怪样子,而且嘴巴无唇。但是卫灵公见到这个人非常喜欢,再看普通正常的人,觉得没有一个可爱的。“卫灵公说之”, “说”就是悦。“而视全人”,看一般长得正常的全人,“其脰肩肩”,反而不像人了。
“瓮大瘿”的脖子甲状腺很肿,好像一个水缸,肚子也很大,像一个有病的人。他去见齐桓公,齐桓公很高兴,认为他这个人才漂亮,很喜欢他。而看一般正常的人,“其脰肩肩”,好难看,怎么人有个肩膀,有个脖子!越看越难看。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一个人,有道德不一定在外形!所以“德有所长”,道德有所长的时候,欣赏他的道德学问“而形有所忘”,忘记了他外形好不好看。“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一般人,“不忘其所忘”,应该忘掉的事没有忘掉;“而忘其所不忘”,不应该忘掉的事情呢,偏偏忘掉,“此谓诚忘”。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意志清明,这是大糊涂。
发挥四种观念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圣人境界,得道的人,自己有他用心的地方,就是逍遥而游,自在而解脱。
“知为孽”,知识本来好的,知识愈高,造孽愈多。
“约为胶”, “约”就是约束,就是许多道德的规范,观念上的戒条。越保守的人越有自己的范围,结果变成固执,变成黏胶一样,自己不得解脱,被它胶住了。
“德为接”,道德本来是件好事情,可是,一般人用到反面去了,待人接物装起一副道德的样子,所以道德仁义变成可利用的工具了。
“工为商”,这不一定是做工的工,是工于思想,工于技能,脑子特别好,造出来的东西叫做工。好的东西造出来以后,谁都要买,就变成商业行为。
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
“圣人不谋”,真正得道的人,用不着对人家打主意,不需要用谋略。
“恶用知”,不需要用知识,知识本身并不坏,可是它会使人颠倒,把它用在坏的一面,就变成谋略去害人。
“不斫”是不雕琢,就是不装模作样,人生直道而走,该如何处便如何,不会故意把自己打扮伪装一番。
“恶用胶”,所以自己用不着有个界限。
“无丧,恶用德”,圣人处世,无所谓得失,不会说样样东西都属于我,直道而用之,无所谓什么布施啊,供养啊,所以是“恶用德”。
“不货,恶用商”,他不想做生意,他不好货。这个货代表一切物质,不被物质所困扰。
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所以这四种,不需要谋略,不需要智慧,不需要自己弄个范围,不需要想办法把人家口袋里的钱弄到自己口袋来。“四者,天鬻也。”“鬻”就是养的意思,是天生天养,“天鬻者,天食也。”靠天吃饭,如果顺其自然的话,正常的生命会自然活下去。“既受食于天”,天地生人,正规的平常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活得很好;“又恶用人!”不须别人的帮忙,更不须妨碍别人,才使自己能生活下去。
人如果能够自立,就不会妨碍别人,这是天德,也就是庄子的观念。
情与无情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一般人“有人之形”,虽然形体是个人,“无人之情”,但没有真正的情感。只有得道的人才是真人、至人。但是,至人活在世界上,“有人之形,故群于人”,因为他是个人,我们也是个人,大家形体都是人,所以聚集形成人群。“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也由于没有什么情绪感情,所以不会惹是非上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
我们一般人不懂人生的价值,所以本身的是非弄不清楚,渺小的人啊,你太渺小了,姑且叫做人吧!
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謷”是高大的意思,真正要做一个人,要想做一个伟大的人,先要了解人生的价值,有了伟大的人生价值观,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独成其天!”更要有独立不移的精神,成什么天呢?这个天是道家的观念,就是自然。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对庄子说:“人故无情乎?”照你这样讲,人要无情才叫做人吗?庄子说:对呀!惠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感情,怎么叫做人呢?这个情,我们一般人当做感情看啦!庄子说,“道与之貌”,生命的本来“天与之形”,那个本体给了我们人的相貌,上天给我们人的形状,“恶得不谓之人”?怎么不叫人呢!
有情 感情 妄情 无情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惠子说,既然是人,怎么会无情!庄子就骂惠子说,所谓情,不是说人无知;知是知,情是情,那是两回事。我讲无情的这个情,不只代表了普通的感情,也包括了后天的妄情,一切后天加上的观念思想,都是妄情。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我所谓人要做到“无情者”,不是无知啊!我之所以讲,人须修养到无情,是不要偏见,不要后天加上的好恶,以免伤害到自己的本身。后天的好恶、情感、妄情加上去,是最伤害生命本身的。人要怎么样用知用情呢?“常因其自然而不益生也。”就是很自然地活下去。不要加一分第六意识和后天的观念;没有分别心,不增不减,一切都是很自然的。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那活着的身体“不益生”怎么行!我们对身体要补充的啊!“何以有其身?”这个身体常常用,不补充是会坏的。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上天给了我们生命、形体,这已经很好了,人就要活得很自然,要一天到晚头脑清清楚楚,和蔼地活下去,不要加上后天的人情世故。因为一加上后,就有喜怒哀乐,和后天的爱恶欲望,而“内伤其身”,这个身体就受伤害而有病,所以活不长。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你呀!把自己的神用到身体外面去,没有内养其神。“劳乎子之精”,一天忙到晚,把这个精神都外用了,就是把你生命的电能,都向外放射完了。所以像你又爱弹琴,“倚树而吟”,倚靠在树上吟诗;“据槁梧而瞑”。总之作好诗好文就用思想。那个七弦琴在手里,听到那个声音,精神都到了琴弦上去了,自己也忘了自己,你这不是跟自己生命过不去吗?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结果明明人生是很自然的,活着就活着,大自然赋予你形体,你却抱着坚白之论争鸣不休。说什么坚石非石,白马非马,拿逻辑来研究;你去逻吧!慢慢逻到底,一定把你逻死了为止。
《德充符》开始就是讲一个外形残废、内心有道的人的故事,中间描述的都是残废的人,他主要带领我们,不要看人的外形,要看内在道德的修养。扩大一点讲,不要被外面的境界,现实的环境困住,要修养到自己精神的升华。最后告诉我们,千万要精神升华到不制造麻烦的程度。像惠子一样,自己认为学问好,知识高;学问愈好,知识愈高,烦恼愈多,痛苦愈深。换句话说,跟自己生命过不去,自己往死路上走,所以那不是《德充符》。要真正道德的充沛,达到道的境界,就是顺其自然,心境很和平,滋养内在的精神,这个生命道德自然充沛了;身体的内在也充沛了。
现在《庄子》的内七篇,《德充符》是第五个阶段;由《逍遥游》开始,一路下来到《齐物论》,到《养生主》、《人间世》,一直到了《德充符》,就是道德的充沛。这七篇都是一步一步连着的工夫!道德内养充沛了以后,第六篇《大宗师》,这才可以称为大师了。什么叫大师?大宗师的名称是从《庄子》来的,内外修养到了,内在道德修养充沛了以后,才是大宗师。大宗师成功了以后,才是师道的成就,然后可以《应帝王》,才可以入世;入世而出世,可以为王者师,所以这七篇是连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