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篇
记得初次读到“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那一刻像是触到了心灵深处最为柔软的地方。该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金岳霖先生吟出如此美好的诗句,“林徽因”这个名字从此住进了我心。后来啊,就在网页上搜寻这个名字,毫无征兆地就被这样一张清秀的面容打动了。秀气的眉梢,温柔的一双杏花眼,从容不迫的微笑,轻微拢起的长发垂在后背,只是一个淡淡的微笑,就已让人沉醉其中。从容貌和眼神里透露出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浪漫,女神一词用在她身上在适合不过了……
绝色倾城,民国佳媛,为后人多关注的、更感兴趣的也许是那些罗曼蒂克,那些与她有关的男人,反而忽略了她那无法比拟的才情。
建筑、设计是陪伴她一生的职业,也是她愿意付出一生去学习的东西。作为江南大户人家的女儿,林徽因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表现出对艺术独特的天赋和兴趣。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她自身对于建筑的狂烈热爱。1916年,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4年后的4月,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年仅16岁的她,跟随父亲游历欧洲,看到了别样的风景,在伦敦又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这是这个志向,使她在九月份回到伦敦的时候,优异的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但她并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建筑水平,1924年6月,与思成共同赴美攻读建筑学,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直到1928年8月,夫妻协同回国,结束了她在外的学习生涯。
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为林徽因在中国的建筑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回国后的她和梁思成花费了15年的时间,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各地的古建筑。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很多古建筑才得到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我们应该对他们道一句“谢谢”。林徽因,对建筑事业的付出,可谓是到了真正的忘我境界。建国后,她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以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参加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并抢救和改造了传统的景泰蓝工艺,为民族及国家做出了莫大的贡献。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都在担心中国建筑事业。
她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1904年,生于浙江杭州官宦世家,良号家庭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她一种聪慧和深入骨子里的诗意气质。从小就聪慧的她,在游历欧洲时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了浓浓的兴趣。相比于建筑学研究,虽然文学创作只是她偶然为之,但其到达的高度并不亚于当时的许多名家,我国现代文坛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她也被胡适称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作品有严谨的科学内涵,又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如此诗意,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绘画和书法也是她的强项,只不过她的建筑师和诗人的光芒太亮,让人忽视了她的绘画和书法,清新典雅的风格,更体现了温婉情意。
有这样一种才华,逾越漫长的岁月,仍然定格在回眸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