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立ちぬ,被称为是宫崎骏最后一部动画片,在大陆译为《起风了》。Edwin说他更喜欢台湾的译名,《风起》。
对于骑着助动车不看红绿灯火速穿过马路的中年人来说,这种咬文嚼字未免无聊。可文学就存在于这种细微的地方。
“起风了”,起字是个虚词,感觉是缓缓的起来,从“起”到“风”再到“了”,当中有时间。“了”加了淡淡的虚无感。“起风了”与“起风”又不同。
“风起”,简洁有力,风在先,然后看到树木或云的状态。风力要强些。
中年人开着助动车一路绝尘那是疯。
《风立ちぬ》这部卡通讲述的是日本战斗机设计师堀越二郎的故事。去年就在台湾上映了,我打算去年十月在咖啡馆里播放,结果碟片一直没出,风迟迟未到。
最近有碟片出了,是枪版,不过总算“起风了”。夜半时分,我和老婆先看了一遍。我看到后半段居然睡着了。
让我睡着的电影,不一定是大烂片,也可能是需要深度思考,同时我又欠准备的。《风立ちぬ》全程都带着“蛋蛋的忧伤”,情节没有什么太大起伏,我从来不是“兵器迷”,对所谓的零式战斗机,或者又叫“空中打火鸡”也没啥兴趣。
电影里的“蛋蛋忧伤”是我喜欢的,这是我喜爱的情绪电影,可这样的电影需要睡饱饱后才能看,情绪文学和情绪电影总能引发我无穷的思绪,结果就是我永远看不完。我没看完都是我最爱的导演和作品。
宫崎骏电影,就是我不想看的。基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我也看不完。小津安二郎,看不完。塔可夫斯基《乡愁》,看完了就像没看完。完全没法看的就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随便翻开一页就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情绪迷宫。
《风立ちぬ》同时还改编自著名日本作家堀辰雄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还改编成了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演的电影叫《逝风残梦》(又一个译法),曾经在CCAV放过,这个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这…堀越二郎设计的飞机是打中国的,CCAV怎么会播?
于是,我抱着极大的兴趣找了一些资料,原来作者堀辰雄还是我喜欢的芥川龙之介的弟子!不仅如此,堀辰雄的笔法正是学习普鲁斯特的,难怪看着就“蛋蛋忧伤”起来了。最奇特的是,堀辰雄《风立ちぬ》里面根本没有战斗机设计师。原来宫崎骏是把堀辰雄《风立ちぬ》改了,改成和他喜欢的战斗机设计师故事二合一了。
堀辰雄《风立ちぬ》写得是带有作者自传经历的故事,一个在温泉小镇疗养,濒临死亡的作家,怀念着她的爱人,回忆着成长以及遭遇的地震...,他一生最爱的人,就是在风中接住了他的草帽而相遇。
所以,在风中冲刺的战斗机,那叫“风起”。而淡淡的纯爱回忆,那是“起风了”。
“风起”和“起风了”,是宫崎骏这一代人不能逃避也很难面对的历史和运命。老先生最后的一部片,原本是画给自己的,经工作人员一语“孩子们也要接触理解不了的事物”最终促成了电影。
在影片中,宫崎骏借了德国人的口说了“法西斯那是一帮无赖”表达了他的立场。然后,他毕竟是日本人,无法拍成《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风起”还是“起风了”?也许,风动,只因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