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3 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2.4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立志于此;三十岁时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四十岁时,我已经不会轻易被外物诱惑;五十岁时,我学会和自己和解;七十岁时,我已经能做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也不会触犯法律。”
三十岁了,我还是个普通人……这辈子是不是就完了?
A:
我们之前或许受“出名要趁早”这句话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才觉得三十岁已经很老了。实际上按照现在的科学发展程度,人类的寿命会逐渐变长,甚至以后三十岁有可能会被定义为青春期。所以不要给自己划定界限,重要的是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朝自己心中的方向努力。如果人生没有目标,那才真的是完了。
你对“不惑”和“知天命”是不是有误解?
A:
很多人把“不惑”理解为不困惑,即什么事都明白。这个世界上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还有很多,且事物更新如此之快,怎么可能一到四十岁就自动明白呢?不惑的真正含义是“不惑于外物”,也就是没有年轻时那么多的欲望,也不再会被轻易诱惑。而“知天命”的含义不是五十岁时人生就已定型,再努力也没用了,而是人过半百之后,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放过自己”,从容地活在当下。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5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2.6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时才担忧。”
2.7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孝顺,就是想办法把最好的一切给父母吗?
A:
孔子认为,孝顺是有原则的。生,事之以礼,即满足父母要求也应当在不夸张、不过分的合理范围内,不要以满足父母为理由损害别人的利益。
父母唯其疾之忧:三个理解都是孝
对这句话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基本有三种说法:①父母病了你要好好照顾,不要“久病床前无孝子”;②只担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在他们生病的时候才去操心,平时不要过多插手父母的生活,尊重他们;③让父母只为自己的身体或者疾病担忧,也就是说,其余所有的事情我们应该自己处理,不要让父母太过操劳。这三种理解没必要分出谁对谁错,怎么理解都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