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如其人,这是通读《大秦帝国》后最大的感触。国有国策,国策来自国君,而国君的性格则决定则这个国家兴亡走向。按本书灭国顺序来盘点一下战国六雄小强的故事吧。
『韩』--从正义到权术
韩源于晋,韩厥为赵氏申义而崛起(即流传千古赵氏孤儿的故事);而后韩氏的节烈劲直,凝聚战国三晋瓜分了晋国。
能回想起韩国最大亮点只有一个,也是韩国最大的转折,韩昭侯申不害变法。申不害推行术治,近二十年变法使韩国吏治整肃,获劲韩之名。但是也因权术的普遍化,整个国家的治理因权术风靡,动摇了韩国忠直信义的基因,最终成为了权术算计之邦。导致了韩国最根本的变化,从求变图强的精神,变成了末期主动出让上党(把兵家必争之地让给赵国)、派遣郑国水工疲秦、韩非子兵家疲秦等算计"奇谋",结果不仅第一个亡国,还成了历史的笑柄。
『赵』--有勇但尚乱
秦赵同源,都是好战的民族,赵氏部族在晋国时期就是掌军部族;纵观战国时期,赵国极为能战,与秦不相上下。赵武灵王能长期隐忍变法,胡服骑射,消灭心腹大患中山国,又北扫林胡楼烦;再有赵奢、廉颇、李牧等不世出的名将,更有与秦国长平对决之千古一战;战国之世,赵国是山东六国的对秦屏障。
但是赵国乱政也是六国之首,孙皓晖先生统计赵国经十二代而有十一次兵变内乱,常常在强盛之期跌入低谷,整个国家无法得到理性的传承与沉淀。韩国的基因来自创始人,而赵国的尚乱基因更多源于地理环境。在农耕社会,赵没有大面积的农耕土地,导致人民的生活不确定,更易动荡,所以生存竞争也更加激烈,最终演变成了整个社会的"尚乱"之风。
『燕』--传统迂腐
燕,春秋战国最古老的国家了,国君也一直是周朝皇家血统,燕就像失落的贵族,什么事都得端着,传统迂腐。
不过混了八九百年,多少还是有点成绩的。第一个是用苏秦,当时秦国崛起,剖析利弊得失成功游服六国,为纵约长国,号令天长,联合抗秦。第二个是太子丹与荆轲谋划刺杀秦王嬴政,欲以一匕首而改天下。
最出彩的当然是燕昭王乐毅十年辽东练兵,十年变法,再联五国盟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即墨与莒城,围而不灭。"仁政化齐"是灭齐的方略,这个应该不是乐毅能决定的,更多可能是关键时刻老贵族迂腐的毛病又患了,端着王道天下之名,围城六年。而后燕昭王挂了,燕惠王上位后罢免了乐毅,齐国开始反转。
燕国表现出的迂腐还在燕王哙"禅让"子之以博圣王之名,还在燕王喜杀太子丹以求与秦和解。国君庙堂之迂腐在战国这样铁血之世简直就是天真。
『魏』--狂妄自大
一出场,魏国就是当时战国最强国。在经历了魏文侯李悝的变法后,魏国崛起,人才辈出。但在魏惠王时代却表现得跟暴发户一样,酷爱珍宝,还要跟齐威王比比,说他有十二颗大珍珠,每颗能照亮十二辆战车。齐威王却说真正的国宝应该是人才,可见魏惠王做为一国君的价值观和兴趣所在。不重人才而重珍宝,人才当然是留不住的,商鞅、孙膑、张仪、范睢这些将相大才都是源于魏。
狂妄自大,人才凋零,等别人强大起来你只能当配角了。孙膑著名的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从此魏国一蹶不振。而后商鞅又夺了河西,把魏国打得迁都,直接从最强战国掉到了第二梯队。
魏国人物只有一个信陵君了,合纵五国联军击败过秦军。但是最后呢,还是被魏王罢免含屈而终。
XX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呀!
『楚』--大而散
楚国从面积上看是战国最大的,但是看完全书能想起楚国的亮点不多,直到最后大败秦军李信二十万大军,再与王翦六十万对垒才表现出大国风采。
为什么一直楚国最大但没有什么成绩呢?很可能是因为楚国庙堂大世族太多,有昭、屈(没错,屈原家也是大世族)、景、庄、黄、项(是的,项燕项羽家族),而且他们都可以有私家武装。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互相制衡,相安无事;一旦出现危机,都以自家世族利益优先。先是屈原变法,立即被合力扼杀,变法最先就是得拿老世族利益开刀的,所以楚国要想从根本上变化是很难;再是最后秦要来灭国,各世族慌了,才好不容易合力抗秦,但一战大胜后,老毛病又来了,被灭就是迟早的事啦。
书中再追溯根本,楚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世族呢?因为楚国向南扩张的过程中,地方太大太散,武力吞并不下的,只有软扩张,在兼并后又让原先的部族保持自治自立,所以才导致了楚国大而散,有形而无神,无法形成上下一心的聚合国力。
『齐』--偏安忘战
战国初期,齐威王烹杀佞臣,励精图治,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两败魏国;而后齐宣王时期,又在燕国子之之乱中,大败燕国,称霸东方。
转折点出现在齐湣王,威宣打下的好基础,被这个刚愎自用的家伙给彻底毁了,被乐毅打得仅剩两城。虽然成功复国,但国库被搬空,人口大量流失,军力也大减,元气是恢复不了了。之后邦交国策为整修养息,就再也没有打过什么仗了。在君王后和田建时期奉行"事秦安齐"的国策,对振兴强国完全没有想法或者说是视而不见,选择当一个把头深埋土里的鸵鸟。
田氏齐国崛起在大争之世,顶峰之时与秦国分称东西二帝;而后选择偏安一隅,在最后的灭国时刻,连抗争都放弃了,真是可悲呀。
『性格决定命运』
各国成败兴衰,可能都能找到各种原由来解释,但是追溯根本内因,就在于这个国家君主性格,庙堂之国策。"亡六国者,非秦也,即六国也。亡秦者,亦秦也。"说的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而个人起落成败,更多也是被个人性格左右的。出现问题更应去找找内因,而不是轻易地去怪他人怪环境。正视自身的问题,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好的,再扯就鸡汤了。历史很精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个人的一些感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