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我专注职场方面久了,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来咨询的人都很焦虑,但他们的焦虑总共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拨。一种是“我现在的工作看不到未来,感觉做着做着就被OUT了,我是不是要换一份工作?”,另一种是“我怎样才能从XX职业到XX职业?现在的工作真的不是我喜欢的啊。”前者喜欢能看到未来的现在,换句话说,它希望确定能在这家公司从小职员一路顺利进阶成大佬;后者总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好,他人的才是好的,有着一颗分分钟想跳出来的心。前者因为迷茫,后者碍于现状,都只能暂时留守原地。
不论是希望规划出能顺利实现人生目标的路径,还是想要多番跳转、拥有斜杠身份,这两种在职场乃至人生上看都有些太过焦虑或心急了。
现在大家的通病就是,一遇到困难或一觉得前途渺茫就想“我要换份工作。”但前途渺茫真的就是换份工作就能解决的事情吗?
兴许你换了工作,刚开始一周觉得新鲜血液注入了你的生命,但好景不长,可能再过一周,你就觉得现在还不如之前呢。那怎么办?再换?这样一份份换下去,你可能就成了多数HR心中的“不忠诚者”,你会变得越来越难以被聘任。
首先,一焦虑就想着换工作这个逻辑本身就有一些问题。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和克里斯蒂·格罗斯-骆(Christine Gross-Loh)博士,在《华尔街日报》上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揭示了,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感到焦虑,多半是“想要追寻自我却做不到”。
例如,你明明喜欢文艺,却天天待在实验室里,再一刷微博,这人怎么就能靠拍拍照赚钱了呢?或者,你想要出外度假,账户上的资金都能在增长,但现实中,你只能一天面对着电脑8小时,你感到有些绝望。
倘若如此,你永远不可能让自己感到满意。所以积极地看待工作,想办法扭转工作局面,才是你我都能切身做到的,这至少比待在原地抱怨来得实在。
●别妄想你可以按照人生规划从头走到尾
我们有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些思维谬误。例如一名行政秘书,我们可能就觉得这人可能最高就做到行政主管吧,没有什么上升空间了。但即便现在是行政秘书,很可能会中途转岗甚至转职,为什么要按照起初的原点来设定道路呢?
来看下以下的工作履历:
27岁行政秘书,月薪3000元
29岁销售总监秘书,月薪6000元
30岁人力资源主管,月薪12000元
33岁人力资源经理,月薪25000元
这人叫做杜拉拉。你可能说你怎么能把小说当真呢?但一切创作都源于生活,在现实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马云从英语教师到创业者,张泉灵从央视主播到投资人,彭小六从IT项目经理到在线教育总监。
孟子有个理念:大千世界本来就没有定数,不要把人生看成是一系列的决定,而应该看成一系列的突破。你总会在人生行进过程中,在某个时候,做了一个跳转。你的每一段经历都会引发下一段经历,在不同的经历中,你越发明白自己是谁,要的是什么。
所以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设限,在这个飞速运转的世界,过分追求确定性就是禁锢自己的人生发展可能性。何况即便是身为一名公务员,晋升途径也并非能按照自己所规划的那样。倒不如就好好做好自己,把握住每个拐点才是王道。
●在完成自我修炼之前,所有的跨界、斜杠都是徒劳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坎,想的就是换工作。但换工作并不会让你的生命拥有更多可能,只有“自我修炼后的自发”才可以。也就是当你默默积攒某个能力达到一定要求之后再跳转,这份工作换得才有意义。
正如迈克尔·普鸣教授和克里斯蒂·格罗斯-骆博士所说,很多人能够取得跨界成就,不是因为他们跳出去做了很多跟自己主业没有关联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在那些事情上的刻苦修炼,给了他们丰富的经历和视角,让他们能够跳出原先的轨迹,看到各个领域之间的关联和机遇。
所以,如果你做着程序员的工作,你觉得我的使命应该是成为一名记者,那你要先打造成为一名记者需要的技能之后再考虑跳转。
想要追求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无可厚非,但倘若你并非富二代能犯错成本极小的一员,最好别太随心所欲。你可以小步趋徐,也就是在做好主业的同时,用闲暇时间来做你想要跨界领域的事情,等这个领域能量积攒到一定量的时候再实现跨界。
不要做频繁拾果子的松鼠,每个拿起咬一口就扔,不如好好地吃完一个再找下一个。咬一口就扔,不仅增加了你的选择成本,而且兴许你这一口咬得不凑巧,未能品尝到果子的美味,但再咬一口,美味就满溢了。
抱怨不是坏事,抱怨背后是有着良好的期待,通过抱怨可以理解自己的需求。但即便为了减少焦虑、减轻抱怨,我们不必花大力气致力于规划人生,因为人生是由一系列机遇组成的。要耐心自我修炼,在遇到好的机会时再去跳转,争取人生的所有可能。
—END—
相关内容分享: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发送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South_Lin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正过着白天写公文、晚上写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