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你内在深处的自我意识,即你是谁,与宁静不可分割。这种“我是……”远比名称或外在形式更为深刻。
宁静是你最真实的本性。宁静是你的内在空间和觉知,在这内在空间里,这些文字被你解读,然后形成思想。没有觉知,便没有解读、没有思想,甚至没有这个世界。
觉知是你所有感觉和思想的基础。你就是觉知本身。意识到觉知本身也就触发了你内心的宁静。
只有通过宁静,你才能注意到安静。
当你意识到安静的存在,一种内在宁静的觉醒状态就会立即出现。你完全活在当下。一树,一花,一草,你的觉知停留在它们身上。
放下内心对事实的抗拒,接纳它的真实存在,通过接纳达到内在的宁静。无论何时,无论你以怎样的外在形式呈现,只要你能如其所是地全然接纳,你就会变得宁静、平和。
宁静并不是没有噪音或者空无一物。宁静就是智慧,是潜藏于深处的意识,任何一个有形之物都诞生于此。
绝大多数的人,一生都囚禁在自己的思维牢笼里,他们从未超越那受过去制约的、狭隘的、大脑塑造的自我感。
思想拥有无穷的动力,每一个想法都假装自己很重要,它只是想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
如果你能认识到,哪怕只是偶尔认识到,你心中出现的想法仅仅是一些想法而已,如果你能看到你的心智、情绪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模式,你便不会再将痛苦强加于自己和他人了。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误认为是真理。事实是,无论你怎样理解自己或他人的人生与行为,无论你如何评价任何局面,都只不过是众多观点中的一个观点,众多角度中的一个角度,只不过是一些想法而已。现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独立存在。思考会打碎现实,将它切分成概念碎片。
会思考的大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当你深陷于强迫性思维之中时,便无法认清现实情况,渴望逃离此时此刻。
教条使我们拥有安全感以及“我知道”的错觉。对思想的认同是其本质。除非我们认清其虚伪的本质,否则它将被另一个教条所替代。
思考者并不是真正的你。大脑总是处于“不满足”的状态,总是渴求更多。当你认同了你的大脑,你就很容易觉得无聊和焦躁不安。无聊意味着大脑渴求更多的刺激和更多的精神食粮,却永不知足。
当你觉得无聊时,有很多办法可以满足大脑的饥饿感,比如:看杂志、打电话、看电视、上网和购物等。你还可以把精神的空虚与需求转换为身体的需求,用更多的食物暂时性地满足身体。或者,你可以让自己置身于无聊焦躁中并观察自己的感受,你会发现,那个“感到无聊的人”并非是你,无聊感只是你内部一个受限的能量运动。同样地,气愤、伤感和恐惧也不是你,它们都不属于你,它们只是人类大脑的各种状态,来了又走。
当一场风暴来袭时,总会停留一阵子,然后离开。
情绪也一样,来的时候会停留一阵子,然后离开。
“我感到无聊。”“我感到愤怒、伤感、恐惧。”你是这一切的主体,而非那些客体。凡是来了又走的,都不是你。
超越思想,并不意味着停止思考,而是至少不再完全认同于思想,受制于思想。
大脑害怕“未知”,它总是试图推断和诠释。所以,当你接受“未知”时,你已经超越了大脑,一个更深刻的非概念性的觉知在这种状态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