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妈妈的孩子对母亲一定有爱的。母亲一定有好和坏的部分。要看见孩子对妈妈的爱。
咨询师是孩子内心的父母象征,可以给孩子授权。
正常情况下,孩子该与父母分离时,要走出家门的。如果不能走出,一定是家里让有人孩子牵挂,或者等待父母认可。
不婚、不离家的孩子,他的童年都不是快乐的,他也体会到他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不想带生命到这个社会来。这是我们要展开的工作。所以这里面就有要跟他去讨论:他怎么能成为他父母的纽带,他只有用这么多把把自己搞病、把自己弄伤来才能成为这个纽带。探讨可以替代的方式,实际上他的父母也痛苦。
他考研、考公都是为父母,他很不想去考,就弄伤自己。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在他的心里,父母的话一定要听。这背后是他怎样的内心经历。他的自我在哪里?
咨询师要更加开放,思想更多元,不要太正统,接纳各种价值观,走进各种来访的世界。
咨询师以来访者的目标为目标,不能谁给钱为谁说话,不要考虑父母付费,要专业化。要陪来访者找到自己的欲望、想要的,为自己而活,找到真正的自我,做一个真正的人,促进来访自己的成长。
父母是博士,孩子能在超市做理货员,坚持一年多,这个孩子就了不起,他是有自我的,他不一定要过父母一样的生活。一个孩子做他热爱的事情,无论做什么,只要喜欢,能坚持,愿意做都可以。咨询师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来访的对错。不评判是咨询师的基本功。咨询师的思想和思维要更多元一些,更开放一些。
咨询师要反思:你在做来访者爸爸妈妈的好咨询师,也就是你在做你爸爸妈妈的乖女儿。
这个个案妈妈姊妹之间的关系,与弟弟的竞争,姥姥死的时候还在说那个孙子的名字,这显然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那么我们看到对他自己这个独生子女身上有多少的期待,子女都能感受到。这是所有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有的啊!孩子预考考了600多分,就想到要到清华、北大去了,这个妈妈的心比天高。这是妈妈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女孩子背负着上一代人的压力。还有妈妈的个人的婚姻是不好的,而且这个妈妈看起来很要强,但是内在很弱。她的老公带着情人来来往往,他怎么不能离开这个男人独立活着吗?他无法给他的女儿做榜样,所以他的内在的自我是很弱的。姥姥的重男轻女,使妈妈和来访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是不接纳的,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现代的女性。所以这个女孩子留在家里走不出去。
还有一点就是他早年的经历,从小就不是妈妈带的。我要了解清楚他的姥姥什么时候痴呆的,他的那个表弟是什么时候出生的,那就是他的丧失啊,不光是他,他妈妈也跟他一起丧失了,这个妈妈和女儿很共生的。
我们会要听蛛丝马迹,这个妈妈跟家里说舅舅是靠不住的。有些女儿是家里要用她了,就是父母瘫痪、病的时候,终于说还是"你靠得住",他等了一辈子就等这一句话呀!但心里的独立性没有。而且这个妈妈在姥姥得了病之后,他对她妈妈移情当中,是带着婴幼儿的那个缺乏,所以她不是现实年纪,可能只是一个婴幼儿。这个女孩子是从婴幼儿时期他找依附关系去了。到青春期了,他的异性友情就是跟妈妈的分离啊,跟家里分离呀。这个妈妈就说她很不正经的。所有的都是要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我们3岁第一次分离,进入个体化时期,青春期是第二次,目的就是成为自己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人不是要做哪个的乖宝宝,是要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