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老公吵了一架,原因是我说他书读的太少了。
他立马反驳我,说:“我研究生的时候读了那么多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相关书籍,几乎都读完了。你怎么会说我读书少?”
我赶紧纠正,说这个少,不是书的数量少,而是说书的品类少,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没有多多接触一些其他的品类。
他立马难过的跟我说:“我现在每天的时间,就算全部用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的备课上,都还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去读其他的书。”
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不禁思考,我们阅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单纯的获取知识、提高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修养吗?
今天在看《快速阅读术》的最后一章时,作者写了自己在大量阅读之后的体会,他说的一句话非常戳中我的内心。
他说:“当我们只是把阅读的焦点放在阅读之后,而并非将价值赋予阅读这件事本身时,似乎只是将读书看成了提高素养、修身养性的艰苦修行。”
回看自己读书的这段旅程,小学时努力读书是为了考上好的初中,初中努力读书是为了考上好的高中,高中努力读书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
可是到了大学反而放松了,因为老师和家长在我们中小学时期,总是会跟我们说:“现在好好苦一苦,到了大学就轻松了”
是的,从小学到高中的这一段读书的旅程,目的都是为了考试,但读书成为了一种手段的时候,并难以再享受阅读的过程。
从小我们读书,都想要把书上的知识都记住,这样才能考得好成绩。当成年后,受到小时候阅读习惯的影响,读了记不住,就会觉得自责,觉得痛苦,觉得读书就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为何不问一问自己,读书的目的,真的是为了记住吗?
其实并不是,成年人的阅读,是为了行动、为了改变。阅读的根本价值,是读过之后,能够对自己产生影响和带来改变。
所以,下一次,再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想这本书是不是自己的专业书籍,读了能不能够记住,而是像听音乐一样去享受它,只要被其中一个点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