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阳明《传习录》第30天
今天共读陆澄录四十六——四十八(67—68页)
今天由刘静老师主持,先领读,然后分享,她结合自身做讲座和体会提出了三个问题,1.陶行之的“知行合一”源于朱熹还是王阳明?2.知行合一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如何践行?3.孩子现在上学很累,舍不得让他做家务,现在的孩子不想担当的特别多,这种矛盾怎么解决?
我听了刘老师的这三个问题,其实她是站在整本书的角度来提出的,有点大。王荣平老师说这三个问题现在不回答,读阳明《传习录》,应该先听阳明先生说了什么?然后是郝老师说了什么?最后才是自己理解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觉得有道理,其实这也是三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先暂时搁置自己,空杯心态,道理都懂,一读时就忘记。时时提醒
王荣平老师梳理了一下这三节的内容:四六问道的过程有两个,一是肯花时间;二是从粗到细,也就是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阳明先生举了一间房子,人初见时,只见得一个大致轮廓,待久了,才把细节一一看清楚,时间再久,花纹也能看清楚,但房子还是房子。
四七阳明先生针对弟子近日有疑问的少的情况说。人应该有疑,经常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去用功,就会发现天理永无止境。提疑——用功。
四八是用功克私欲;做中克私欲,坚持行动,做中突破。王胜男老师补充郝老师举的例子:有的老师写文章不敢发表,其实是面子私欲在做怪。应该不要怕别人笑话,放下面子,勇敢去写,去发表,克服面子私欲。
之后王荣平老师给我们分享她在会场的收获:
遇到问题,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建构解决问题的框架。(打破我的认知,我只知道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还没有想过怎么解决,再加一步,建构。)
先链接文本,再链接自己。
读书经典作品时,如果没有深刻理解,不要结合自己举例子,不然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感性。
碰到任何人,都要虚心求教,都可能帮你打开思路,给你启发。
听了老师们的交流,我对“专业阅读、专业交往、专业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是知道这三个词,现在更关注在“专业”,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只为寻找知识的魅力,共同阅读一本书、发表不同的观点看法,抛开鸡零狗碎的生活,只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捡拾扇贝,真好。这也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基本知识;二挖掘知识的魅力;三与天地人生勾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