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阳明《传习录》第29天
今天共读陆澄录四十三——四十五(66—67页)
今天的共读,由王胜男老师领读,王荣平老师改变了共读的方式,王胜男老师读这三节的原文和译文,然后分别说自己对这三节的理解,然后学友们说自己的理解。
我挺喜欢这样的方式,我们的共读书,一开始是这样的,后来有学友提出不同的建议,改为只读原文,不读译文,后又改为只有领读,之后自读;后又改领读——自读——最后三分钟分享、提疑;现在是领读——分享——讨论。共读的方式也在前进中不停地调整,找到一个最佳的方式,让每一位学友都参与进来,互相启发,真好。
王胜男老师运用前后勾连的方法,把四三和四五和之前阅读的章节联系起来,一是提到“扫除廓清”,即“去人欲,存天理”;一是“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人需要在魔镜上下功夫,镜子明了就不会影响照物。阳明先生还是提到要在心上炼,事上磨。
四四章节讨论的最多,也是难于理解的一节。
王老师说礼乐的本原是人?仁?没有太跟上,她还提阳明先生说黄钟律管测定冬至节气是悖论。王荣平老师纠正说是谬论,不是悖论,悖论是正确的,谬论是错误的,也就是阳明先生不认可管灰测定冬至,文中有两句话“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管灰飞扬的时刻有先后,不能在顷刻间查得冬至的到来。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是谬论?古人测定冬至的方法就是黄钟律管查得的,怎么就不对呢?阳明先生为什么否定呢?王胜男老师也提出疑问,王荣平老师再解释,阳明先生不同意管灰测定冬至,肯定还有其他科学的方法来测定的,所以阳明先生说“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礼乐的本原是人,应该指人心,从心上磨、事上炼。也可以说测量冬至的方法是术,是外在的,我们应该向内求,礼乐是内在的。这样一说,我清楚明白些。
王胜男老师又由这一则想到:教育教学的本原是生命的发展,律管测冬至就像是人的青春期。青春期从年龄上说是10—20岁,有身体和心理上变化,如果我们只从外在上看,男孩有喉结,女孩乳房发育为青春期,这种判断是不准确的,应该从教育的本原人的一生的发展,也即生命的发展来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这需要老师在心上用功,了解人的身体结构、青春期的特点和一些心理学知识等,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光看到问题(现象),更要看到问题(现象)背后的本质,再对症下药。
这样的交流和讨论,我做为一个旁听者有很大的收获,真是太幸运,跟着王老师和各位学友共读。
最后李燕老师提到他们听课时郝老师提到的“良知”“致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只是知道人心有良知,而不实践,还是无良知。
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在人心,不在事,不在物。正如孟子说的四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
天生就有的心是良知,天生就有的能力就是良能。但王阳明的良知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为荀子的“性恶论”,因此,我们应该用马克斯唯物主义理解王阳明。
研究王阳明的心学意义:凸显人的主体性。那我们如何发挥呢?
首先我们要创造环境,我就是环境。我变好环境就好。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提升选择环境的能力。(说得多好,我就是环境,转变自己的认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友好的眼光对待孩子,不要挑剔,多些表扬,我好了,周围的一切都会好的。)
致良知是获得辨别善恶的方法。良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良知不是一个实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不偏不倚。
致良知是一个过程,人的一生都要致良知。致良知,就是要在事事物物上省察克己,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环境,良知在变。致良知就是省察克己,要荡涤扫除、要无染着、无偏倚,要此心阔然,要毫无滞留。致良知就是存养天理,见善即迁,有过则改。
后边内容选自李燕老师的文章《凭良知立志,依志向行事》。李燕老师写得太好了,保存下来,反复消化。感谢李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