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在一个乡镇的初级中学任教。当时,不到三十岁的我,对教书,学生,有着无与伦比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和他们有一个平等真实的交流,突然就从每天上课后要写“教后记”这个事中,得到一个灵感:让学生每天作业完成后,在后面缀一个“做后记”。
“做后记”的内容,字数,格式均没限制。学生可以写对课堂内容的困惑质疑,也可以是一两句心情抒发,还可以是生活中的牢骚快乐……总之,只有你写,我就认真看。
一开始,学生对这个要求,抱着应付了事的想法。从他们写的话语中,能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点。面对这种现象,虽然因为和预期效果不一致,感觉有些失落。但,转过弯,又想了想。孩子们,估计应该是不适应吧!所以,还是硬着头皮坚持,继续要求。
课堂上,又一次给同学们,认真解释设置这个内容的初衷。并且,只要是写了“做后记”的作业,我总是会在本子上给他们写一两句回应。慢慢的,我发现开始有同学认真对待了。“做后记”的内容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孩子们的“做后记”中,我能很快了解到班上发生的事,这个和那个有矛盾了,那个在宿舍又干什么“坏事”了……而且,还能了解到,个别同学的家庭情况。父亲母亲又吵架了,家里这周只有自己一个人了……当然,还有对课堂学习的感受和疑惑,也有对我的关心和祝福。所以,每次批阅作业时,我第一眼看得都是学生的“做后记”。
这个做法,当时不知道是对是错,所以,从来都羞于人说。只有我的学生和我知道,我们在这个小小的天地中,默默的用文字交流。不知不觉间,总是和孩子们的关系很亲密。估计和这种交流有关吧,我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一直能让领导和家长满意。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调到职业高中任教。依然担任语文教学,也试图继续这个做法。可惜,职中的学生几乎没人写作业,这种文字交流也就没有建立起来。好在,那个时候网络已经发达。在职中的六年中,与学生的交流以QQ为主。
2012年,我又一次开始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初次与同学们明确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时,我再次提出这个要求。刚刚从小学进校的小不点,对这个要求很是茫然。第一次的作业,在“做后记”中,大多数孩子都写的是“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新课文”“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今天开学了。”……因为有过之前的经验吧,面对这种交流。我也认认真真的给他们每个写了“做后记”的本子上,写下我的关心和询问。“那今天的课文,你听懂了吗?”“你今天的作业多吗?累不累?”“开学第一天,感觉怎么样呢?”……
第二天,我欣喜地发现,他们在“做后记”中对我的询问有了回答。就这样,我又和我的新学生,在作业本上开辟的这个小小天地中开始了对话交流。后来,他们越来越习惯在“做后记”中和我说各种心里话。我总是能很快知道他们有人最近心情如何,班上又有了什么新鲜事,也知道有谁在偷偷喜欢谁……我在本子上开导他们的烦恼,回答他们的疑问;他们也会在“做后记”中抚慰我的痛苦,送上最美的祝福。
在这方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小空间里,我看到更加真实的生活,听到更加真实的声音,了解到更加真实的孩子……后来听说因为这个“做后记”中的对话,还出现了相互攀比的事。他们在拿到本子时也会像我一样,最先看我有没有给他们回话。还会对比一下,看给谁写的多,给谁写的少。听说了这个事后,我心里的温暖用语言都无法表达。在“做后记”这方土壤中,我们因文字而平等真诚,因文字而走近对方。书面表达的感染力,有时候真的是无法取代的。
一转眼,用这样的交流方式我已经送走了两拨孩子。今年,在迎来2019级新生时,突然觉得“做后记”这三个字实在缺乏美感,也不够“语文”,几经思索,最后将“做后记”栏目改成了“心语天地”。期望我的这一级学生,也能够在这方小小天地,把他们的心里话说给我听,和我畅聊喜怒哀乐,收获得失……
当然,一开始,孩子们还是比较拘谨。和前几届的孩子一样,“心语天地”中,有内容的信息依然不多。但我期待,在语文的这方天地中,和他们最终能够心连心。因为,这是我为孩子们开垦的一片“自留地”。不受任何规定约束,希望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小天地中,我们可以用真诚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
期待,今年的这一轮遇见,能够在“心语天地”奏响世间最美的旋律。更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共同能演绎更多初中生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