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42天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如何?子曰:求也,千世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如何?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里通过孟武伯向孔子发问:您的几位弟子达到了仁的境界吗?孔子说出了几个弟子的长处,但是他没有从道德方面去评价他们是否达到了仁的境界。
孔子通过对几位弟子的评价,再次点出了知人识用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入微,看出这个人他是哪一方面的人才,然后就把他放在那个位置,那么他一定会做到尽善尽美,做到最好也能让他的才能得到用武之地;如果你不懂的这个人他喜欢的东西,然后把他安插在一个他不喜欢的位置,那么这个人的这一生都会郁郁而终,一生不得志。可见知人识人是非常大的一门学问。
但是一个人是否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在这里并没有说出来,这也是告诉我们说话不要说的太满,评价一个人尽量把他评价到适中的位置,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这样的话才能让一个人伸屈自如。而且人他是一个道德的警戒。人在很多时候心思是会变的,当你处于的环境,地位,还有身边的朋友不同的时候,每一个人的仁心是会受到一定的摇摆的,这也是不能评价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人的思想,他是属于他自己的,是独立的,不会因为别人而去变化。有的时候也不能用道德的标准去绑架别人的思维,这是一种不好的语言。所以孔子说的很清楚: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是哪方面的人才,拥有哪方面的特长或技能,适合在哪个领域去做事,但是我们不能去评价他的道德标准是否达到了什么境界,换句话说,不能去评价他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这是没法去评价的,因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时刻他所做出的事情都有可能是会发生变化的。
孔子通过和子贡对话,让他与颜回作比较,看看他们谁的能力更强,而子贡说:颜回是老师说一句他能懂十句的人,而我是一个老师说一句我最多懂两句的人,怎么可以去跟他比较吗?是没有办法去比较的,孔子听子贡这样说是非常开心的。觉得子贡也是非常有自知之明,也是心灵剔透,而且是一个非常谦卑之人。所以他也说:我不要说你比不过他,我跟他都没有得比!他真的是非常的聪明,而且能够把这个仁的境界发挥的很好。
在这里孔子是要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清楚自己有多少斤两,同样也不要去和别人争强好胜,看到了比你强的人就生起嫉妒之心;也不能因为别人能力比自己强,就开始堕落,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认清自己,然后做好自己。
孔子通过宰予白天有时候睡觉的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所接受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用人的过程中,都要因人而异。而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对所有的人。
俗话说:自古风流多才子,才子多体弱。善于动脑的人,他就不善于动手,也懒得运动,所以就会体弱一点;经常运动的体格会比较粗壮,所以也有人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种运动能力特别强,适合做武将。而自古以来文武全才的人也有,但是相比之下会比较少。所以历代以来官员都分了文官和武官。部队里面也都是配上文武两将,这样去搭配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