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每周的作业定位成收集素材,而不是在写文章,也不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学习心得,可能自己的愧疚感会少一些。即使是简单的思考,终究还是比不思考要好吧。
为了提升管理能力,希望用靠谱的理论知识思考组织中的问题,这几天在学习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管理成就生活》,文中的一个管理原则“为整体做贡献”,朦朦胧胧,似曾相识,但又感觉没能真正理解。但我知道一旦有了深刻领悟,一定会有很大的作用。
先从文中讲的大家熟知一则寓言讲起,“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有个人走进一个工地,这里有三个泥瓦匠在工作,他们看起来没多大区别。
这个人走到第一位泥瓦匠身边,问道:“你在干什么?”泥瓦匠疑惑地看了他一眼,回答说:“我在谋生。”
这个人又走到第二位泥瓦匠身边,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个泥瓦匠用炯炯有神、带着些许自豪的眼神注视着他,说:“我是世界上最好的泥瓦匠。”
然后这个人走到第三个泥瓦匠身边,问了同样的问题,泥瓦匠想了一下,说:“我在参与建设一个教堂。”
这三个人哪一个是最好的管理者?当然,这是一个带有比喻意义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熟悉组织运行方式,并有过切身经历的人来说,其答案显而易见。
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考虑职位还是贡献
2.要专家还是要通才
3.整体思维
4.贡献与激励
5.重要的是贡献而非头衔
6.组织管理的结果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说明一个有效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或者无效管理者的区别,也可以说不同的认知水平对管理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几个方面,这个管理原则强调了几个关键差异:
1.如何去思考问题
这是格局问题,一个有效管理者如果没有跳出自己的职位权利和个人利益来进行思考、决策和行动,不是从达成整体目标出发,那么他的工作就很难变得高效或者有效,思路决定出路这句话也表达了相同的道理。
2.找到更有价值的专家
对某种技术有深入涉猎的人可能是专家,但如果仅仅狭隘或者片面强调技术本身的重要性,而不是为达成整体目标体现其贡献,那么拥有这种技术的专家一定不是最有价值的,我用“深入涉猎”而不是“深刻领悟”来形容其本身的深度。往往“靠谱”的人比所谓的“技术专家”更受欢迎,也许是因为靠谱的人真正领悟到技术在整体中如何发挥价值。
3.组织目标最重要
一个组织中如果每个人不清楚自己在达成组织目标中的作用,只是被动接受任务,最终目标能否达成或者有效达成一定是不可控的,这是管理者的责任。
4.基于目标贡献的激励
激励措施的制定也是基于对目标的贡献,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对达成目标的贡献却是有限的,就不应该被激励。
5.岗位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很多人在乎title,聚焦在为自己的头衔而努力,不是为整体贡献而努力,这样导致的结果或许就只有心机或唯上,难以创造顾客价值,也一定成就不了教堂。
6.为达成目标进行组织管理
组织的目的是构建教堂的理想。不是有管理头衔的人才是管理者,组织中的任何角色都能成为管理者。冠以头衔的管理者有责任给组织中的各个角色描绘整体,组织中的每个角色都应该知道为整体作什么样的贡献。只有理解了整体(不只是了解),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是在为整体作贡献,各负其责,才能够更好地消除分歧,实现最高效的协同。
最重要的是为整体作贡献,用格局影响思维,用目标指导行动,成就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