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助自己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我们都听说过“原生家庭”这个词,而往往我们容易将自己生活的不幸福归咎于原生家庭。
认为我们很多性格缺陷,很多行为习惯,都跟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是有关系的。
甚至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生活,都觉得不堪回首的那种感觉。
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白鹭医生在给蛤蟆先生做心理治疗时也说过:如果想要找到问题的本质,就需要回顾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你的后来。
蛤蟆先生童年的记忆里,最久远的记忆是坐在一把遮阳伞下的沙地上,感觉很悲伤。
在它的记忆中,爸爸总是很忙碌,只有到周末才能见一次面,而它大部分时间都和保姆还有母亲待在一起。
而母亲似乎也总是在忙,以至于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待着,黯然伤神。
也许这正像我们每个人,经历着沮丧、无助、挣扎与悲伤……。
正如书中提到,蛤蟆先生后来得了抑郁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祖辈的庄园更是无心打理,好朋友们看到它这种状态,于是带着他去看了苍鹭心理医生。
一个人如果从自信,到自卑,很简单。只需要不断的打压。
如同书中的獾,更像是一个大家长角色,它说:“蛤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就不觉述了,可他骨子里是软弱的,不安分的。
一直以来总有朋友给他忠告良言,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一旦少了这些朋友在身边,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态的念头牵者鼻子走。”
从小来自父母的打压,再到朋友獾的嘲讽,蛤蟆先生从自信开朗变得越来越低自尊。
于家庭,父亲是严厉的,在蛤蟆小时候,每当他在哭泣时,父亲会以非常严厉的口吻指责到道:“马上停下来,不然我就要对你发怒了!”
而母亲是顺从的,总是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在蛤蟆的记忆里,母亲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于朋友,獾总是扮演一个“家长”的角色,不是照顾,而是一味地替蛤蟆做出选择,当蛤蟆的行为不合其意时,便会施以各种打压。
对照我们现实生活,如果我们一味的对孩子打压,学校老师给压力,家庭父母不认可,这个孩子多半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曾经去自闭症学校当过志愿者,我们的任务就是陪孩子玩,学校老师去给家长们上课。
我负责看护的那个孩子5.6岁模样,牙齿已经都是虫牙,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坐下来玩,凡是到手的东西都会被她敲敲打打或者扔出去。
如果你像和正常孩子谈话一样告诉她玩具应该如何玩,她会冲着你发火,甚至是直接上手打人。
结束一天工作我和院长聊天,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今天这般模样?
院长说这些孩子其实生出来都一样的,除了一些遗传基因带来的问题,家庭紧张让孩子觉得冷,长期家暴等不良家庭氛围。
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沟通,导致孩子自闭,更多的是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
但调整孩子的问题还是从成年人入手,就像是在改写原生家庭基因一样。
书中苍鹭医生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
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
书中最后,蛤蟆先生在与苍鹭完成十次心理咨询合作中,积极的探索自我,敢于去正视自我,最终走出抑郁,重获新生,疗愈了自己,可以说能够自愈的都是愿意自渡的人。
能使你痛苦的,只有你自己,真正的成长,是与过去握手言和。
生活,有时候的确挺难的,但我们要知道,无论今天的夜有多黑,明天的太阳依旧升起,生活还得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