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阅读 全名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在序文里提到,“信仰与法治,一软一硬地引导与规范着一个人的言行,而最终引导和制约着国家、民族乃至人类。信仰与法治,都离不开全体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中国未来的命运,其实正是这样从一人至人人,最终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素质的核心是价值观。无论是信仰的建立还是法治精神的形成,都是基于价值观。”“价值观的培养应从阅读开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读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我们的精神高度由我们阅读的高度决定。”
对此,我感到非常认同。曾经在《青年文摘》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提问: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如果你指望靠它在中考或是高考里拿高分,它的分数和“严禁写成诗歌”的作文分数,差距有多大?如果有人说背诗有很多好处,都是骗人的。除了让你的生命更丰满之外,背诗这件事根本毫无用处。生命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我们活着,得为自己的生命寻找一种意义。无论是背诗,还是阅读,都不过是手段之一。
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来形容。 “读书必须读好书,尤其是少年儿童。一篇作品被我们称之为名篇,前提是它已经经受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它已在时间的风雨中被反复剥蚀过而最终未能泯灭它的亮光。” “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带走,当他成为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蓦然回首处,灯火已阑珊
“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 阅读和写作,也是我记录生活的一种需要,我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内心的宁静。经历越多越发现,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书,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而我也是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得以深刻的体会到曾经背过无数遍而从不知其味的那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又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多年后的某个时刻,某个场景却令人想起往事,纷纷扬扬间,一句早就烂熟于心的名言警句忽然直击心灵。仿佛收到一个传递了太久的礼物,当你拆开它时,自己已是截然不同的大人,可那句话那本书带来的美好,却一如当年。 读什么样的书,就会种下什么样的梦想之花。小时候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你一辈子的视野和品位。小时候书看得多了,长大后的每一次旅行,都像是故地重游。
为自己而读,为未来而读
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前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也许现在你不太理解所看书的意思,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想起,某年某月某天看过的那本书。
到了那一天,你就会发现,之前读不懂的那些书,是因为你们还没有过作者那样的经历和感受。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前人的精神链接并没有裂断。灵魂相通的时刻,经典就是我们的使者。
人长大以后会遇到更宏大的场景,读到更多深邃并反复修饰过的经典。让阅读成为伴随我们终身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我从一个很边远的小地方走出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我读了很多书。我觉得读一本优秀的书,相当于自己多活了一辈子。”
在经典面前,阅读让人人平等。每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也没有人拥有再活一辈子的权利。读过经典和没读过经典,整个人生都不一样。所以,我们都应该为自己而读,为未来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