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人面临着金钱上的稀缺,忙碌而没有成果的人面临着时间上的稀缺,拥有稀缺的资源不可怕,拥有稀缺的心态才可怕。关于稀缺,举身边的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笔者的邻居金钱上的稀缺,第二个是笔者自己时间上的稀缺。
邻居家是很明显的金钱上稀缺的心态,从房间里的杂物、厨房里的食物和对待孩子的教育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种稀缺心态。一是他们的房间塞的东西特别多,各种有用没有的杂物一大堆,什么都舍不得扔,当初在买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因为便宜而不是需要买的;二是厨房喜欢屯粮,有一次大姐说想去批发猪肉,一次买二三十斤,放在冰箱里便宜。上次,他们家蹭饭的时候,就吃到过有点坏了的猪肉。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还停留在囤积食物的阶段;三是对待孩子的教育,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孩子,把孩子像看犯人一样。10岁的小姑娘,喝水的时候嘱咐不要呛着,上厕所的时候时间一长就在外面催促,作业成为捆绑孩子最好的道具。
笔者本人,经常会陷入时间的稀缺当中,很忙很累但是没有成果。很明显陷入一种管窥现象当中,不知道大事小事,不知道轻重缓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最后折腾完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这才有这本《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本文重点介绍书中稀缺心态是怎样导致进一步稀缺,稀缺是如何成为干扰我们思考的内部因素的。它背后有一系列心理学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稀缺和战胜稀缺心态至关重要。
管窥现象和隧道视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是最能够形容隧道视野,看到豹子的一个斑纹以为整头豹子都是黑颜色的。管窥现象的后果会让人过于纠结某个不重要的事情上,最后浪费时间。
心智,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它是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它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当觉察到自己的心智时,其实是自我觉醒的过程。找到提高自己心智的途径,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带宽,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接受有效信息能力。心智就好比人的主机,而带宽好比电脑的中心处理器CPU。如果电脑上有太多的软件运行,好比有太多的带宽负担,这就减少了软件的运行速度。
认知能力,它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知能力中最突出的就是“流体智力”,即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时,在无需特定学习或体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认知能力是面对一件完全陌生的事情上学习进步的能力。
执行控制力,其作用存在于我们管理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包括计划、关注、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换句话说,执行控制力就好比开关,决定走哪个回路,在哪个开关决定哪个回路。
值得一提的是,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是在多个层面进行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
权衡思维,它是由稀缺所引起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稀缺状态下,因为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我们的大脑,以致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比如说当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处于觅食状态,我们会对餐馆格外的关注,这就是处于生理层面上的权衡思维。
余闲,就是我们拥有很大的空间,不存在稀缺状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正如适当的储蓄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做财务决策,再怎样忙都需要给自己留下一两个小时自由的读书时间,余闲是战胜稀缺的最好方法。
专注红利,当某人专注一件事的时候,他的反应能力会上升,对于这件事效率提升,从而获得红利。专注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极其优秀的品质,其内涵就在于刨除无关重要的事情。
内源性思考,即便人们只是关注一系列毫无关联的数字,也会对个人的整体认知有一个很深的认知。这种由人体内部产生的能够突破自己认知局限的思考被称为内源性思考。
前摄干扰,当我们心里想着其他事物时,就会将其置于思想的中心,而产生的忽略行为。换句话说我们的注意力就像舞台上的镁光灯,被某件事干扰了,就会自动聚集到那个事情之上,那个地方就一清二楚,而忽略正在做的事。
这么些名词,大概能够说清楚稀缺背后的心理学规律。如何战胜稀缺呢?作者给了答案就是增加余闲,减少自己的带宽负担。在书中,有这样的一个假设,一个人的带宽总量是不变的,但是当下能够使用的容量可以想办法变多。
那么如何增加余闲呢?在电脑上我们都知道把不用的程序、网页都给关掉,不用的软件进行卸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努力想清楚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把不重要的事情都给排除掉。如果肚子饿,就赶紧吃点东西,少吃多餐,不要让饥饿这种生理需求影响自己的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