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胡适与陶行知的母校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通称: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坐落于纽约市晨边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成员学校之一。其为全美历史第五悠久及纽约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伦比亚大学有一百零一位现在的或曾经的学生或者教职工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国开国元勋;九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翁;二十八位奥斯卡奖获得者;二十九位各国元首,三位美国总统(其中包括现任总统奥巴马)。
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国诸多名人毕业于此校。我一直很想到此一游的主要原因:哥大曾经是胡适和陶行知的母校,而他们两位又与我所学习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相关联。
据资料介绍,中国近代以来诸多名人毕业于此校。我一直很想到此一游的原因:哥大曾经是胡适和陶行知的母校,而他们两位又与我所学习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相关联。
一百年前,胡适和陶行之就读于此校。
哥伦比亚大学的主校区坐落于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北部,在中央公园的西北。
那天,我们冒雨从中央公园中间的西门出来,到86大街(86 St)乘1号线北上,到116大街(116 St)。
从地铁口上来,沿百老汇大道(Broadway)向北行,走到了此处,才发觉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
校门并不特别显眼,也许是地处繁华闹市区,在美国的知名大学中,能有学校大门的校园,哥大可算是例外。我们后来到过加大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根本就见不到有所谓的学校大门,更是见不到大门口的保安亭。(国内的大小学校,总喜欢建一个堂皇的校门,最好还有名人题写的校名。在美国的大学,想找类似的(中国式校门)拍张到此一游的纪念照,往往会让你失望的。)
通往学校中心区的校道。
在美国众多的大学中,哥大的校园不算很大。
两座图书馆建筑中间的广场,是校园的中心区。
广场北面洛氏纪念图书馆(Low Memorial Library)。
智能女神像(Alma Mater)。
女神身穿学袍,头戴桂冠,安坐于王座之上。王座扶手的前端是两盏明灯,代表着睿智(Sapientia)与训导(Doctrina)。女神膝上打开的书本象征着知识,一只代表智能的猫头鹰藏在学袍的褶皱中。女神右手手持一柄由四束麦穗装饰的权杖,权杖顶部象征国王学院的王冠表明了学校于1754年初创之时曾为王室特许机构的历史。
广场南边的巴特勒图书馆(Butler Library)。
巴特勒图书馆(Butler Library),被评为美国最美的高校图书馆之……
范阿姆林奇四方院(The Van Amringe Memorial Quadrangle), 常常被叫做 Van Am Quad。
哥大首位院长范阿姆林奇的雕塑就在圆形建筑内。他是哥大本科学院的院长,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名数学家,曾经是美国数学学会第一任会长。他自从1865年在哥大做教授一只到1910年退休。
旁边刻有诗句的石椅。
哥大校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年或1757年1月11日-1804年7月12日),美国军人,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美国宪法起草人之一与第一任美国财政部长。
汉米尔顿大楼是哥大的一幢教学楼,它被认为是哥大的代表建筑之一。哥大的许多本科核心课程在此授课。这栋楼是1968年哥大激进学生运动的发源地。在运动中,学生们占领并用路障封锁了汉密尔顿楼以及学校其他数座建筑。最后纽约市出动1000多警察进入校园,对学生实施了强制清场及逮捕。不要忘记,在同一个的年头,大洋彼岸中国的红卫兵运动也闹得正欢。
学者之狮(学术狮,Scholars Lion)
校友校庆时赠送母校纪念品。
哲学系大楼前孤独的思想者。
《思想者》——艺术大师罗丹的作品。
艾弗里建筑与美术图书馆(Avery Architectural and Fine Arts Library)
这是哥大很有名气的商学院。
门前的花园和雕塑很有气派。
里面见到的,也很不一般。
屏幕滚动播出宣传画和励志的标语:在知识的中心找到你自己!
在社团中心找到你自己!
虽是暑假,计算机中心里面人还不少。
健身中心。
额尔楼(Earl Hall)是宗教及社区服务中心。
由于要赶到另一个区老同学家餐饮,校园只走了一部分就离开。
哥大的校训:
拉丁语: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
英语: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
中译: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篇 36:9)
胡适和陶行知,两人在哥大,都是杜威的同门师生。
杜威(前排右一)1919年来华期间与胡适(后排左一)、蒋梦麟(后排左二)、陶行知(后排左三)、史量才(前排左一)等人合影。
当年胡适从这里回来北京后,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旗手和先锋,他参与推动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影响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也至今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陶行知回到祖国后将西方教育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投入了毕生精力,特别是践行平民教育理念,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普及乡村教育,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成了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人格风范为世人——特别是像我这些以教师为职业的后辈们——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