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我在跟人聊天的过程中,听了一位合作方对接人的“幸运”故事。
觉得非常有借鉴意义。
整理成文,分享给你们。
那些“贵人”,她都遇到了
一开始的她,和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做着朝九晚六的生活,囿于工作之中,常常觉得迷茫。
为了改变状态,她报了个线上课(我以前做的逆袭课哈哈),然后在课程中听到了一句影响她最深的话: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喜欢的,就跟着喜欢的人做,不会错。
因为这句话,她不顾老公反对,辞掉工作,只身一人拉着行李箱,去了广州。
因为,她喜欢的一位创始人在广州,她感兴趣的护肤行业也在那边。
可是,事情哪有那么顺利的。
去了广州,人家公司不缺人,她只能等。
期间随便找了一家公司先做,没想到,差点遭遇老板的骚扰,第一次感受到职场的阴暗面,她离职了。
没工作就没收入,好在,老公虽然嘴上说着“你想清楚,去了我不会管你”,但还是默默地在经济上支持她。
待业在家的时候,才是真正焦虑的开始。
每天吃着泡面,住在没有阳光的房间里,不安、无助、失落、沮丧,无数次魔性的声音在问她,“在这里做什么?何必呢?”
但她没放弃,坚持自我提升,等待机会。
让她坚定下来的信念是,我总能跟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后来否极泰来:
捱到了对方招聘,第一时间去面试,成功进了公司。
因为喜欢,她的想法和创始人以及企业理念很契合,做事上手很快,创始人也愿意亲手带她,有心教她。
不到三年,她就到了可以独当一面的程度。
故事很简单,我为什么说她幸运呢?
是因为,刚好在每个阶段,都有那么一个人,推了她一把。
年轻的时候,有人给她指引了方向;工作的时候,有人愿意带她做事;遇挫的时候,还有人给她兜底。
这三个人,很多人一辈子都遇不到,而她,都遇到了。
每个小念头放大,就是一次机会
她让我想起知乎上的一个博主。
他想上北大,因为18岁的时候,看过一本《我在北大等你》,可惜当时没考上。
上了省内的一个大学,浑浑噩噩地过了三年。
大三准备考研,想弥补当年的遗憾,计划考北大的法学系。
是不是感觉和我很像?但我们的结局不同。
他的转折点,是在网吧。
国庆去网吧通宵,无聊地看了一个无聊的电影,是高晓松的《那时花开》。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原来自己最喜欢的是艺术。
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晚会上说过相声;初中想考美术中专,被妈妈劝阻;高一在同样被否定的情况下,骗了妈妈钱买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材;大学以来,西方艺术史这些书,都是被自己拿来看了又看。
而这些念头,都因为他文化课还不错,所以被压下去了。
小的时候是没得选,成年以后,想为自己做个决定。
他转考北电导演系,第一次失败了;考广院,一科因缺考也失败;
再战北电的时候,也以失败告终。
但他还是坚持,辞职去北电读进修,可惜三战的时候,还是失败了。
进修班毕业的时候,同学问他,为什么不试试中戏导演系呢?
他调转方向,转战中戏,终于成功,那是他第五次参加考试。
考研成功的时候,他说,从此,生活再艰难,我是个幸福的人了。
他终于做上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现在的他,留校读博,认真地准备博士论文。
而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仅仅是,在那个“空气污浊、到处伸着脚丫子喊打喊杀的小网吧”里面迸发出来的一个念头而已。
人生就是这样,它会有很多很多的节点,需要一个又一个助力。
我们可能没有女孩那么幸运,遇不到那么多让我们快速成长的人。
但是,把每个小念头放大,本身就是一次机会。
坚定的、稳扎稳打的自己,本身就是自己的贵人。
坚定目标,死磕下去
他们两个人最难能可贵的是,都是认准了方向,死磕的那种人。
没有机会就等待机会,过程吃糠咽菜也没关系;
失败了就重头再来,一次不行就再一次;
不成功,不罢休。
这种坚定是种幸运。
因为少有人这般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我一直很喜欢一个观点:
你往前走,一步步走,最后一定会去往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最后一定能做上自己喜欢的事。
不要害怕错。
那些走对了的路,都是靠被堵死的分支所规划出的。
前段时间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的张译,原本的梦想不是做演员,而是当播音员。
为了当播音员,他考过两次北京广播学院。
一次是高二,专业课第一,但是没高考,没有文化成绩错过了;
一次是高三,文化、专业综合排名第一,但因为在黑龙江只有一个名额,被少数民族加分的人,截胡了。
一条路被堵死,又刚好哈尔滨话剧学院招表演学生,他就去试试看。
没想到,爱上了表演。
路也没有很轻松。
因为长相普通,身材单薄,一直没什么机会。
他说,“跑了5年剧组,递出上千份简历,可一个像样的角色都没捞着,最多就是跑跑龙套。”
但他没闲着,上学在团里做场记的时候,疯狂借书,看了2000多个剧本;
平时出门,花很长的时间,看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表演来源;
他能熟练应用各地方言,能戏里戏外保持状态,能为了一个角色,写一本人物小传。
在没有到达的日子里,每天都在蓄势待发。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人生蛮不幸的。
从小被父亲舍弃,送去大伯那里寄养,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衬家里,照看弟弟妹妹,读书写字是很遥远的事情。
为了当作家,他拼命地看书,床头是各种文学著作,别人睡觉他还在打着手电筒看;
有机会就去投稿,大学一年多的时间,写了50多篇文学作品;
他还做过编辑,写《人生》的时候,没日没夜,几近疯狂,十三万字的书,二十多天就完稿了。
好在,通过这部作品,他被更多的人认识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比喻: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在挖一堵墙,墙很厚,要挖很久,墙的背后有金光闪闪的黄金和珠玉,但挖的人并不知道。
当马上就要最后一铲的时候,挖的人累了,休息,开始换了方向,重新开始挖,循环往复,度过一生。
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
不要成为那个重复挖铲的人,坚定一个目标,去死磕。
时间会给你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