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经过了臃肿的冬天,大家都摩拳擦掌地等待哪天能换上春装,展示无论是八块腹肌还是五花肉的身材。不过因为毕竟春寒料峭,倒春寒也可能会出人意料的反扑,所以老一辈人都会提前给你打预防针,不时地念叨“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老一辈的人还在叮嘱你,记得要穿秋裤呀。这种唠叨中包含了浓浓的关心和爱护,只是在年轻人听来却又像唐僧念经一样,口头上虽然应承着,恩知道了,好的,晓得了,听的感觉很烦了,有可能还有类似于一些不耐烦的表现“您不用管了”“我不冷”,这样的结果还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其实,还可以有另一种表达方式,既能让你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让老人明白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还不会伤害相互之间的情感。这就是我们一种同理心的表达方式。同理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孔子就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就是说如果自己觉得不想要的东西,那么别人肯定也会跟你有类似的感觉,而不要强加于人。而范仲淹诗句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实际上也是同理心的一种。实际上就是让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虽然自己是平民,但是也会担忧君王可能的担忧,而自己在朝堂之上,又会去体会到黎民的苦楚。也就是先有换位思考的意识,然后去理解对方的所在的处境及相应的感受。而心理学中对于同理的解释通常做这样一个比喻“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段路”,或者叫神入,也就是 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但是还会迅速回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而不会陷入到对方的情境中不能自拔。
基于这个基础,同理的第一步就是先体会对方的感受,分析辨别这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情绪,比如,失恋的情景下,人的情绪会很难受或后悔当时哪一点没做好,考试没考好会很难过,也就是假设自己经历这样的事情可能会产生什么情绪,那对方也会如此,所谓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经常用到的同理的句式就有”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也会 ......”,这也说明了,在分析完对方的情绪后,还需要通过我们的嘴表达出来。这就叫同理心的沟通方式。那针对老人嘱咐我们穿秋裤的这种行为,其实背后透露出的是对我们的关心,担心我们穿少了会生病,体会到这一点,同理心的表达方式就很简单了,父母唠叨让你多穿点时,你回应说,我知道您让我穿秋裤是害怕我穿少了冻着生病吧,父母听到这种反馈,肯定会觉得你把他们背后的感受说出来了,那接下来沟通的频道就一致了,他们会欣慰,你体会到了他们的苦心,而不是当作耳旁风。当然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和表情要真诚,这时你再给解释他们也才会能听进去,你可以接着说,我穿这些足够了,从家里到地铁打车去,地铁里也特别热,而且公司的暖气也很足,穿多了会汗流浃背得不舒服。再说了,公司对我们的形象也有要求,穿的太臃肿会被罚款的,如果你实在不放心,我可以拿一件外套以防万一。这样的沟通肯定会让父母感到你对他们意见的重视,而不会觉得自己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