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偶然翻起自己的微信收藏,看到自己在这学期伊始一天临睡前和好友订立的一年规划目标。其中有这么一条,在2017年我要读完88本书。2017至今已过了一半了,我囫囵吞枣的也差不多读了40多本书了。
可是读了这么多书,到底我读到了什么呢?昨晚看着成甲老师的《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其中成甲老师也常常在反思,他前些年一年读两百多本书,到底得到了什么?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要说明,做任何事都需要有所回报才可,相反,我更追求的是一种“无所谓”态度。就比如我临摹字帖一般,我不特意的去挑选行书亦或是是楷书,突然对那本字帖有兴趣了,便拿着去柜台付钱,此后一天天练着就可以。不管它到底是否使我的字长进了多少,我享受的是那一份练字的静心 那一份沉静。这是我自己体会到的“不长进”!
02
读了那么多书,到底得到了多少知识?我也常常想这个非常的困扰我的问题,读了那么多书,却还是没有发现“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在这本书中定义为:像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我理解的是,临界知识就是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融会贯通”吧!
但我们都知道要想找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必要的知识储备就很重要了,而读书,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知识输入!可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依旧没有发现知识间的临界点呢?
我经常读完一本书之后,很多时候无法完全复述这个故事,有时候甚至连其中主人公的名字我都会记错,我一直以为这是记忆力的问题。毕竟很多人都是这样,我也就不再纠结了!可是随着你阅读越多,当你无法从读书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时,这个矛头又迸发了出来,因此我常常陷入怀疑自己的记忆力中,却不知,我已经开始了所谓的“自我怀疑”,当“反思”没有找到原因,接下来啊 就陷入了“自我怀疑”!
因此当我读到成甲老师在这本书中,在“低水平勤奋陷阱”这一章节时,我突然觉得我找到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读书方法。
03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方法”,都知道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我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还是“方法”。
我们读书一直以来都是最原始,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把其中遇到有启发性的句子就地划线或者是摘抄下来,一本书读完了,其中我们感触最多的必定是:“啊,我读完了,看着这么多的‘读书笔记’,我是多么的认真啊!”而我想说的是,也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读完了一本书,获得最大的感触其实是:“我居然‘翻完了’这本书,这也是我常常对好友说的,我又翻完了一本书。是的,这样所谓的读书,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罢了,一个虚假的读书”充实感“罢了!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书当时读出的某些东西,若干天若干年便再也读不出来了,而如今读出的东西,以前却从未读出过,是吗?
是不是突然有一种无力感,难道我们以前读的书是不是都白读了?
那些所谓的名言警句,让我们依旧在迷茫,就像韩寒所说的“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而我们却忘了,我们的这种读书方法就是低水平的勤奋。我们原始的读书方法即就是阅读+划线摘抄,把一本书我们人为的根据自己的喜好割裂开来拆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在这种读书的方法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变成了去记忆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本身就不是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而我们现在市面上充斥的所谓“21天提高你的写作能力”,“21天教你成为一个PPT小达人”,“12节课让你的公号赚钱,粉丝过万“等等。无一不是抓住了我们现在人的心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读书是一个细致谨小慎微可以内化为你的个人修养的事情,为什么不愿意放慢脚步,慢一点呢?
04
我们学着”速读“一味地讲求快,有没有想过,读完之后,你的内心有没有充斥着一份”虚假“的满足感?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去读一本新书,去记录其中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我们的”速读“看似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记录下来的名言警句好似吃透了书,以便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去读更多的书,其实我们还是做着多年前的”买椟还珠“那个商人的事情,做着那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小猴子!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状的联系,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这本书打破了我以往读书的思维,同时也解决了我一直以来读书的困惑,但可惜的是,我还未读完它,但这一次,我想放慢速度,因为,我也想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