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诺夫说:“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我只是一般地称之为教育气氛,并把它理解为情感、情绪状态及对教育抱有好感或厌恶等关系的总和。”博尔诺夫这里所说的教育气氛是指一种内在的弥漫在空间中的能够影响行为过程的心理因素的总和。教育是需要气氛的,如果一间教室里师生都有自由,都有向往,那么课堂就会充满着自由、豁亮的气氛。郝晓东老师对“教育气氛”的理解,主要抓住了三个关键词:安全感、良好情绪、信任。
一、安全感。这一节内容主要讲了孩子在7岁以前,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是母亲,而不是父亲。这时候,如果家庭和睦稳固,母亲温情关爱,孩子就能从稳定中获得安全感。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如有陌生的小朋友闯进来,抢了孩子的玩具或心爱的东西,孩子就会因安全感破坏而闹情绪。进入幼儿园后,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恐惧、胆怯和压力,行为上表现为哭闹。慢慢地,如果熟悉了环境,跟其它小朋友的关系搞好以后,孩子会重新建立起安全感,会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在幼儿阶段,儿歌、童谣、童话、儿童诗是孩子最佳精神营养,孩子的童年阶段可以用“浪漫阶段”来形容,这个阶段孩子是否具有安全感,是未来面对困难时是否具有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的关键。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因为各种遭遇、危机,孩子的安全感会被打破,如成长中的转学,家庭的搬迁,亲人的变故,都会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安全感被打破,就是“精确阶段”,这时生活逼迫你自己的生命开始奋力拓展,当重新得到安全感时,就抵达了综合阶段。这个综合阶段可能又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的循环中螺旋上升的。
孩子从小跟在父母身边,得到了充分的安全感,高考以后,孩子要独立远行,离开父母时,什么都要靠自己独立去完成,这时孩子的内心是焦虑的,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没有了安全感。如果要重新获得安全感,必须要让他熟悉新学校的环境,熟悉新同学、熟悉新老师,只有一切都熟悉了以后,他才会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二、良好的情绪。如何保证儿童的幸福感?儿童只有在无忧无虑和不为恐惧担忧的心境中,心情才能保持愉悦,才能体验到幸福的感觉。良好的情绪是保证愉悦感的关键因素。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很高兴,心情很愉悦,他坐在教室里,对学习产生出无限的兴趣,这样的氛围,这样的课堂,孩子的自尊感油然而生,孩子的“明天性”心境悄然形成。孩子的情绪不好会影响到自己的思维,我们知道,心情好,感觉天空特别晴朗,心情不好,再好的天气也感觉有阴影。愉快会使人朝气蓬勃,精神振奋,催人奋进。而消极的情绪,则会让人负能量十足,行动迟缓,畏首畏尾,消极悲观。良好的情绪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心情呢?这首先取决于老师的心情,如果老师一进教室就黑着脸,凶巴巴的,那孩子的肯定会充满恐惧,这样的课堂是被动的,压抑的。反之,老师始终保持微笑,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孩子,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建立起一种十分润泽的关系。孩子们通过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成就感,内心的自信心就增强了,情绪也会向良性发展。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良性教育学循环。
三、信任。信任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关系。博尔诺夫说过:“信赖能够改变人。”孩子如果被老师误解了,那这个孩子会感觉到特别委屈,他可能会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如果师生之间失去了信任,那教育就会变得一文不值。郝晓东老师说:“检验老师对学生是否有真正的信任,不是看其对优秀学生如何,不是看其在学生成功时如何,而是看他对后进生如何,当学生令你一再失望时,你是否依然能保持信任?”永远无条件地信任每一位学生,应该成为老师的绝对律令。绝对的信任就意味着绝对的希望,老师、包括家长为什么缺乏耐心?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缺乏对孩子生命的“信”,不相信种子,不相信岁月,也不相信自己。所以看到孩子暂时的落后就焦虑,看到其他班优秀就恐慌,看到好学生流失就担忧......
当老师怀着绝对的信任去教育时,教育就不一样了,你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能做什么,但你就是相信他能成才,但成什么才,老师又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就是相信生命一定会“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