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表扬和批评是语言教育的重要工具。表扬批评的得当,孩子自信满满,越来越有干劲。表扬批评得不得当,会让家长教育和孩子行为成为两张皮,教育行为起不到实际的作用。但是恰到好处的分寸却很难把握。如果一个表现平平的孩子,却被表扬得过了头,其实是限制了它的发展。批评过了头,也会让孩子陷入自卑的误区。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者是批评呢?以下两个要点要牢牢把握。
第一,避免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
有的家长特别喜欢“自作聪明”,心里常常自作主张地认为“我生的孩子我了解”,于是总是主观臆断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总是他以为孩子这么做不对,就骂一顿,他认为孩子这么做对,就稀里糊涂的表扬一顿。
有一对姐妹俩,她们在一起做游戏,姐姐把椅子翻过来,让妹妹反着坐,两个孩子玩得非常开心,但突然妈妈过来了,看到妹妹躺在地下被压在椅子下面,误认为是姐姐在欺负妹妹,就把姐姐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还打了一巴掌。本来两个孩子在一起做游戏,玩得挺好,但妈妈主观臆断的行为却让姐姐受了委屈,最终让姐妹俩都大哭了一场,家庭气氛也搞得不和睦。
有一位孩子在学校抄作业的时候,没有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抄完整,导致当天的作业没有完成。结果妈妈就主观臆断地认为孩子是故意这样做是“偷奸耍滑”,逃避写作业。
本来只是孩子没有抄清楚作业的问题,就被妈妈扣上了这么大一顶道德帽子,结果妈妈气得不行,教训了半天孩子。
这样的家长主观臆断孩子的意图,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对于幼小的孩子,自我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对外界的认知都需要父母教。当父母为自己定义一种特征的时候,孩子往往并不会去想“我这么做不好,我要去改变”,而是会认为”我是妈妈定义的这种人”。
比如有的家长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自己的孩子笨,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笨。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爱欺负人”、“偷奸耍滑”,孩子也会真的认为自己犯了错误,是个坏孩子,然后陷入自卑。这种自卑甚至到了成年之后都难以消除。
家长这种经常性的主观臆断是没有深入观察孩子行为的结果,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家长自以为是的结果。这种行为会误导孩子,为孩子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埋下问题的种子。
第二,技巧性加工批评性的语言
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的缺点放大,而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
比如孩子做了10道题,对8道,错两道,家长就指着那两道错了的题,狠狠地批评:“你上课没有听讲吗?这么简单的题你都要错吗?我给你讲了20遍了,你还不会?你用心了没有?你还有救没救?你怎么这么笨?你都快把我累死了!……”但是,那对了的8道题就视而不见,提也不提。
同样的事件,有的家长会用另外一种语调去“批评”孩子:“这道做对了的题,你以前错过三次,这次就做对了,你是不是认真学习了呀?你看,认真学习还是有效果,这套卷子要是再把错过的两道题会做了,就相当于全对了。”结果孩子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