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再解读“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迎合于时代与形势地加以运用,才是一件快乐的事。这种快乐来源于什么?我个人以为,来源于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创造了个人的存在价值。
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是你能给自己捞得多少好处,而是你能够为他人创造多少利益。能给他人创造利益,就会得到认同,爱戴和拥护。不断获得他人的认同感,是人在组织体系中个体成就感的最高表现形式。
打通“四书”,在其他典籍中寻找佐证。
《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一个故事:庄暴是齐宣王身边关系走得很近的大臣,他对孟子说,齐宣王召见我,对我说起他很喜欢音乐。这个问题问得很突然,我不知如何回答他。又问孟子,作为大国之君,喜欢音乐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孟子说,如果齐宣王真的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应该差不多吧。
没过多久,孟子觐见齐宣王,问他:听说你曾经对庄暴说起你喜欢音乐,有这码事吗?
“王变乎色”,齐宣王的脸色突然变了。为什么听到孟子说他喜欢音乐的事情就变了脸色呢?齐宣王说,我跟庄暴说喜欢音乐,并不是说喜欢先王传下来的那些高雅音乐,我只是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
关于齐宣王喜欢音乐的事情,历史有记录。有个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组建了皇家乐队,乐队成员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吃香的喝辣的,于是混到乐队里摇头晃脑地参加合奏。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同样喜欢音乐,但不喜合奏,喜欢听独奏,这下南郭先生瞒不住了,留下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灰溜溜逃跑。
齐宣王喜欢音乐,这事靠谱。
孟子对齐宣王说,您也别太谦虚,我又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不是来考你什么高雅音乐通俗音乐,只要您是真的喜欢音乐,齐国的治理应该是差不多的。至于音乐,古代的音乐和现代的音乐也没多大差别。
齐宣王说,哦,老人家,能说来我听听吗?为什么喜欢音乐的国君就能治理好国家呢?喜欢音乐和治理国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呀,这其中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孟子的名言,您一个人在享受音乐中获得快乐,和人一起享受音乐中获得快乐,哪一个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一个人享受音乐多没劲呀,不如和其他人一起享受音乐更让人愉悦。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关键词:人在环境中的认同感。楚汉相争时,楚国的霸王项羽带兵攻打到秦国的首都咸阳,手下的人都劝他:霸王,咱就在咸阳定都称帝吧。项羽说,那哪行呀?我带兵打仗建功立业图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有一天回江东老家去炫耀得瑟一番呀。你要我在远离江东楚国千里之外的咸阳称帝,那就好比让我穿着华丽的外套,在黑夜里行走,谁特么知道我穿着这么牛逼的衣裳呢?
学习,并且在迎合时代和形势的条件下运用,在当时,当世的环境下得以推行,获得当时当世人的认同,这样才能获得快乐呀。这与儒家思想的“入世论”是统一的。
时,就是当下,就是现在,学习获得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当时当世的运用,像与人一起分享美妙的音乐一样,让你的知识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为自己创造价值,这样你在组织体系中才能获得认同,才能获得更多的愉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