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本文是迪士尼公主电影系列评测的第十二篇文章。
上次在评测「魔发奇缘」时就已经遭遇到了几乎“无话可评”的困境,到了这部火遍全球、凭空变出成千上万迪士尼粉丝并让迪士尼乐园中疯狂新增相关项目的「冰雪奇缘」,这一困境变得愈发严峻。由于曝光度太高——影片、衍生片段、歌曲现场、音乐剧、迪士尼乐园项目等轮番轰炸,这部片子对于现在的各位来说几乎毫无新鲜感可言。但同上篇文章一样,我还是尽可能地挑几个自己觉得值得一提的地方谈一谈;另外,既然前人已在纵向深挖上将本片剖析得一干二净,本文干脆便更多侧重于将本片至于整个迪士尼公主系列上进行横向对比(尤其是在其之后又有了一部成功的公主电影「海洋奇缘」,以及本片的续作马上就要推出的情况下),或许反而能够做出一些新鲜的解读。
与自我的和解——新世代公主片的未来趋势
在本片主旨方面,制作者为了彻底打破上部「魔发奇缘」中回归公主片初心的风格,可谓是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在迪士尼公主电影中被屡次强调的“真爱”,其定义将首次不再仅仅囿于男欢女爱的范畴,而是指代着“将他人置于自己之上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王子不仅不再是真爱的对象,甚至可以直接被打为反派;至于全片最大的反派担当,甚至都不再需要是某个固定的邪恶敌人,而是主角内心的心魔。而本片的最大突破,则是影片关注焦点的革新——由“外部矛盾的解决”转变为“与自我进行和解”。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公主电影进入3D时代以来,迪士尼越来越多地将作为主角的公主设定为一个天生自带特殊能力(特殊天赋/自带魔法/独特使命 etc.)、但又不被周遭理解的角色。为了强调主角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不难发现:新世代的三部公主几乎全都自带魔法——乐佩的治愈系魔法,艾莎的冰雪系魔法,莫阿娜与海洋之间沟通感应的能力——而这一配置在上个世代的公主电影中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
在这些新世代公主电影中,寻找真爱并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传统意义上的Happily Ever After)不再是影片唯一的主旨和剧情发展主线,取而代之的是主角逐渐直面自己那异于常人、不为人理解的特殊之处,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完成随之而来的独属于自己的特殊使命的过程。
在过去的公主电影中,对“由于主角自身的特殊性而在初期环境中备受排挤,但通过了解自身最终实现自我觉醒”的相关题材也略有提及——例如,在普通乡村小镇中喜爱读书的贝尔、不遵循儒家传统女性生活方式的花木兰。在这些对自我的差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实现进行了浅显探讨的此类上世代作品中,主角们通过追寻自我所达成的终极结果仍是各种外部奖励——例如获得真爱(「美女与野兽」)、光宗耀祖(「花木兰」);但在由「魔发奇缘」所开启的新世代公主系列中,“了解自我”既是过程,也是所追寻的结果,即使主角的初期行为仍受其他外部动机驱使,甚至于在旅途的终点也收获了诸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副产品,但影片的剧情驱动引擎已不再是过去公主电影中“真爱至上”,而是转移到了全新的主轴——如果你因为你与周围人不一样而受到排挤,请务必相信这不是你的错,你需要的只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将自己置于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价值的环境中。
在本片中,正是因为对于“了解自我”这一主轴的强调,才致使本片中阿伦黛尔所面临的“灭国危机”显得有如过家家一般的儿戏化,影片后半部分的剧情冲突不足以吊起观众悬念——而这也是对于本片的批评之声最常瞄准的靶心之一。为了给艾莎的自我和解与姐妹之间的相爱相杀让路,本片的反派大多沦为了用于打酱油的炮灰角色——最具有反派脸的“猥琐屯”公爵在后期居然只有“派遣两个杀手”的戏份,而汉斯王子在反转黑化之后的实际战斗力也仅限于没能成功对艾莎砍下的那一刀。相比之下,正方配角的塑造在这一其乐融融的过家家氛围的加持之下倒是显得成功得多——例如几乎挤掉克里斯托夫跻身男一地位的雪宝。不过从后续商业化衍生的角度来看,这一选择倒是有利无弊。毕竟正派角色的周边总比反派要好卖,不管怎么深刻立体的反派角色(例如贾方和梅莉菲森特),终究还是比不上呆萌可爱的正方配角更能引得小朋友在商店中发出吸干父母钱包的阵阵哀嚎。
不幸福的公主千姿百态——原生家庭之殇
既然谈到反派的问题,那我就不得不在此为本片摆到台面上的最大反派角色——汉斯王子鸣不平。在以往的迪士尼电影中,约定俗成的一个世界观设定是:反派往往是全片主要矛盾冲突的罪魁祸首。例如,「白雪公主」中,王后流放并追杀白雪公主的行为引出了后续剧情;「灰姑娘」中,继母给灰姑娘带来了一个悲惨的青春期,但最终也侧面促成了她和王子的意外邂逅;「睡美人」中,梅莉菲森特给睡美人施加的诅咒导致了公主的沉睡,也成全了她和与王子的真爱一吻……
然而「冰雪奇缘」却完全打破了这一规则。汉斯王子的出现和他所打的政治婚姻算盘充其量只是艾莎在加冕当晚暴走的导火索,但却不是艾莎那通过自我内耗来讨好外界的扭曲人格以及被积压多年的情感压力崩溃爆发的罪魁祸首。艾莎十余年的扭曲和压抑,归根结底来源于父母针对孩子的天性所选择的错误引导方式。
不同于「魔发奇缘」中乐佩仿佛女版哈利波特般在如此恶劣的童年环境中依然阳光健康地茁壮成长,「冰雪奇缘」终于给各位家长提供了一个关于“原生家庭可以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产生何种负面效应”的最佳反面教材。当艾莎的魔法第一次酿成事故时,地精给予了两点建议:第一,要“控制它”;第二,“恐惧”只能造成更大的错误。然而,艾莎的父母显然没能充分理解吸收其建议。在他们的理解中,控制=压抑,并且还完全忽视掉了对于“恐惧”的第二点建议。一刀切的堵式教育尽管对父母来说省事不少,但在现实中几乎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在影片中,艾莎和安娜的父母因为海难事故撒手人寰一走了之,他们也许无法看到他们所作出的这一愚蠢选择的最终结果,但这一选择却让艾莎自我人格的健康成长以及姐妹俩的感情关系在未来的十余年中产生了牢不可破的坚冰,以致直到外部矛盾(汉斯闪婚阴谋)的介入让积压多年的情感最终爆发后,姐妹两人才得以重新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因此,在「冰雪奇缘」中,我个人是非常乐意看到迪士尼开始引导青少年儿童对自身的家庭环境进行省视的。教导我们的下一代学会认识真正的自我,而不是一味屈从环境的要求,才能使他们免遭形成扭曲的讨好型人格、在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的情况下自我了结的悲剧。
一线百老汇演员也只配拥有50秒唱段?——满到爆炸的音乐
又到了评价迪士尼公主电影时不得不提的音乐部分。一路回顾到现在这第十二部公主电影才发现,要论音乐的丰满程度,「冰雪奇缘」在系列中可谓是当仁不让。总共八首音乐(不算上Reprise,但算上了小乔的那首「Reindeer(s) Are Better Than People 」,毕竟这可是克里斯托夫唯一的角色歌)的配置堪称历代所有迪士尼公主电影之最。如此丰富的音乐穿插也使得后续的音乐剧改编要轻松得多。
一旦提到本片,人们所联想到的第一印象便是火爆到生生从一首经典迪士尼配乐沦为烂大街神曲的「Let It Go」。本片在配乐上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优美上口的旋律、浅显易懂但又贴合主题的歌词、反差鲜明的双主角设定、精致的动画效果。但个人认为,本片配乐的精髓其实在于两个字:张力。「Let It Go」的旋律固然朗朗上口,但个人认为Idina演唱的剧中版「Let It Go」要优于Demi演唱的流行版太多,其核心差异就在于:剧中版在同一首歌中实现了从绝望到狂喜的两种极端情绪之间的转变,并综合利用律动、歌词、人物表情、和画面效果向观众完美展现了顺滑的情绪过渡过程这才使得剧中版的每一句唱词、每一个画面都能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另外,个人在本片中最为中意的曲目要属「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及其Reprise,在这两首歌中,安娜和艾莎的二重唱利用极短的唱段时间充分表现出了姐妹两人情感的对立和蓄势待发的矛盾冲突:在「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末尾,面对十几年来首次打开的城堡大门,一边是安娜的无限憧憬和激昂期盼,一边却是艾莎的如履薄冰、黯然低沉,两人面对这扇“门”的态度差别向观众暗示了两人未来的矛盾冲突也将紧紧围绕着“门”而展开;在这首歌的Reprise版本中,两人终于在“门”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吵,一面是安娜带着深切的温暖想要打开艾莎的心门,另一面艾莎却陷入到由“对自由的追求”和“道义苛责”所纠缠而成的两难困境之中,一心只想要关闭心扉逃避现实,最终失去自控能力误伤了安娜。
只可惜,如此精彩的二重唱段落没能在公主系列电影中继续传承下去,反倒之后在「海洋奇缘」中难觅其踪。音乐剧形式所天生自带的情感张力优势未能在代表迪士尼本部电影配乐最高造诣的公主电影系列中代代相传,未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冰天雪地也可以玩出花来——论迪士尼如何塑造场景
上部评测文章里,我曾大力吹捧过「魔发奇缘」中让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设计。到了「冰雪奇缘」里,由于剧情需要,大部分场景都是冰雪皑皑的荒原,这显然让本片的场景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最初观看本片时,我一直没有察觉到本片在场景设计上的所下的功夫,然而自从玩了「王国之心3」并对其中的冰雪奇缘世界的场景单调性深恶痛绝后,才终于发现本片在“如何才能让千篇一律的雪景不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方针指导下的场景设计之精妙。
由于故事需要,本片长达2/3的故事都是在冰天雪地中展开,为了让单调的雪景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制作方灵活利用了“时间”这一要素,让冰雪颜色随着故事进展呈现出斑斓玄妙的变化:在故事的节奏逐渐变得紧张、阿伦黛尔被魔力失控的艾莎变为一片冰雪大地时,在深夜中的冰雪呈现出的是忧郁、迷惘的幽蓝色;当艾莎利用压抑多年的魔力盖起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而安娜也遇见了艾莎所重新制造的童年玩伴——雪宝时,在清晨的阳光下,冰雪闪耀着的则是朝气蓬勃的粉紫色;而汉斯一行人赶到冰雪城堡追捕艾莎时,冰雪城堡中的冰块映照着反映着艾莎内心焦虑与纠结的黄色;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冰雪场景——作为决战之地的冰冻湖面上,冰雪终于回归到了原先的纯白色,象征着一切矛盾纠葛的终结,以及崭新篇章的开启。
也许是本片在“如何才能让冰雪场景看上去不单调”这一点上实在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让制作组彻底黔驴技穷了,在「冰雪奇缘2」的预告片中,居然十分离题地出现了大量和冰雪无关的场景——神秘莫测的黑暗海面、秋意袭人的深红枫林、仿佛乱入到「勇敢传说」世界中的幽绿森林。看来即使老道如迪士尼,也没办法再围绕着「冰雪奇缘」里把花样全部玩完、再也没有什么文章可以做的冰天雪地出一部完整的电影了。
最后,不得不感叹一下: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迪士尼推出这样一部精品动画电影,都得拜迪士尼敢于壮士断腕废除无关人物设定、专注一条故事线索所赐。在现有的「冰雪奇缘」中,尽管是双主角设定,但其实角色弧光和个人成长更多还是集中于艾莎身上,安娜则更多地担当着类似于以往公主电影中作为“救赎者”的王子一样的角色。
其实,在一开始的故事设定中,安娜的角色形象原不该是现在这般单薄。从原声带中的弃曲歌词和“两位公主”的设定可以看出,两人本应存在着“一个为王储,另一人则是备胎”的高下之分,因此在这一背景设定下,两位公主便顺理成章地产生了认知偏差和关系隔阂,由此一来,安娜在舞会上邂逅汉斯王子并与其一见钟情将不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傻白甜少女对于真爱的幼稚憧憬,而是对于身为第十三位王子却一直被自己的十二位哥哥们视若无物的感同身受。但我们最终可以看到,这条关于“王储和由此引发的隔阂”的线索被完全摒弃,而成片则更多地将笔墨着重于更加符合公主电影现阶段发展趋势的对于“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探讨上。
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半小时时长中调动所有资源来将所欲表达之物表达好,此乃电影艺术的魅力和技巧所在。对于一部全年龄受众的双主角电影来说,同时将两个角色都塑造得丰满立体,还要让主线故事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未免太过强人所难。在这两难之下,从大局来看,整体故事的流畅性和一致性也许要比角色的丰满性来得更为重要。因此,迪士尼对于故事线索的专注尽管牺牲了一个复杂多面的角色,但最终成全了一部脉络清晰、名垂青史的电影。
有着「冰雪奇缘」这样一部佳作珠玉在前,很难想象迪士尼在之后的公主电影「海洋奇缘」中居然还能创造另一种层面上的新世代公主佳作。而我们的下一篇对于「海洋奇缘」的评测文章也将终于迎来迪士尼公主电影系列评测的终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