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太极赞赋
说到太极拳,拳法悠久,时至今日,已经出现许多门派,各门派有各门派的道行,有各派特有的杀人技。今日且说一位太极宗师,此人的名讳可谓传播四海,习武之人人人皆知。此人非别,正是号称“太极杨无敌”的杨露禅。
笔者自幼也曾跟随老师学过一招半式,对太极拳也会耍上一耍,当然,会“如来神掌”这种事情,我是轻易不会告诉大家的。
杨露禅,原名福魁,河北永年县人士。因家贫,10岁时便于广平府中药铺“太和堂”担当学徒,不入这“太和堂”,杨露禅也不会跟武术结缘,缘由是因为这药铺之中隐藏着一位世外高手。
话说药铺大掌柜名叫陈德瑚,河南陈家沟人士,虽然身份是药铺掌柜,但也是个喜欢练武之人。不过杨露禅的武术启蒙并不是来自于陈德瑚,而是来自于陈式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因为是同乡关系,陈长兴借用陈德瑚的后院练习拳法,杨露禅便借这个机会偷看了陈家拳法,但没多久陈长兴就发现了他。(下图为《神丐》中的杨露禅形象)
按武林传统规矩,本门嫡传武术,外人不得私练。陈长兴本欲将杨露禅赶走,但杨露禅却死活不肯,而且凭借偷习的拳法击倒了陈长兴的弟子。陈长兴一见这小子是个习武的材料,心中爱惜,非但没有怪罪他偷学拳法,而且允许他入门拜师,开陈氏太极外传之先河。
师傅肯教,徒弟肯学,杨露禅的武艺愈发精湛。往后十八年间,杨露禅三访陈家沟,最终以四十岁之龄将陈氏太极的拳械技术等所有精髓尽数学会。(这段经历被后人改编为艺术作品,比如《偷拳》,《神丐》等等)
艺成之后,杨露禅回到家乡授徒,后在同乡武禹襄(武氏太极拳创始人)的引荐下,去了京城担任各大王府的武术教头。在其弟子中,更是涌现出“王道人太极拳”的创始人王兰亭这样的高手。(下图为《神丐》中的杨露禅形象)
自古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偏偏有人不信邪。此时杨露禅的名声很大,因此不少武林人士登门挑战。名为切磋技艺,实质要给他砸他招牌。杨露禅来者不拒,先礼后兵,双方交手,各不留情。真实的较量没有影视剧上的繁文缛节,打到对方才是关键,谁把谁揍趴下谁就是高手,就可以立住脚混饭吃。让别人揍趴下,就麻溜滚蛋。因此必须拿出绝招,要不然饭碗子和面子就全没了。
凭借一身精深的太极拳造谐,杨露禅幸而每每都能稳操胜券。久而久之,杨露禅就在北京武术界站稳了阵脚,人送雅号“杨无敌”,与八卦掌祖师爷董海川可谓一时瑜亮。坊间亦一度盛传杨露禅与董海川曾经比武较量,高手对决,无分输赢。虽然市井之上这么流传,但真的比没比至今没人说的清,天桥说书艺人接着这个口风,将其编制为小说作品,愈传愈神,以至于后人还将其拍成影视剧。
虽然“高手对决”这件事时至今日仍未有任何史料证据,但这宗轶闻却令杨露禅的名声更加响亮。就连晚清大学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也慕名前来,欣赏杨露禅与人比武。事后,翁同龢亲写一幅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 赠予杨露禅。
有了翁大师这幅对子,杨露禅成了各王府的座上宾,谁都想跟其学上几招。但据说为了迁就这些王公大臣,杨露禅删减了其拳法的复杂动作,使其更加便于学习,而且与人交手,可以快速制敌。
1872年,杨露禅于家中逝世,终年73岁。在其殁后,后代子孙将其杨氏太极发扬光大,使得杨式太极拳能够名扬四方。
近代形意大师孙禄堂曾将杨露禅、董海川、武禹襄、李洛能,并列为近代武术界最巅峰的四位宗师。杨露禅在武术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