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将繁体字纳入通识教育的提案引发网络讨论,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又一次进入大众视野。
不可否认,繁体字体凝结着先人们一代代的心血和智慧。拿“習”字举例,就暗示了学习使人明白的道理。繁体字有着无可比拟的内在美感和思想韵味。
然而,我们的祖先也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顺势而为”、“大道至简”。汉字概莫能外。
简化是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需要接收、甄选、传递和表达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我们本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在一笔一画上。也正因如此,先秦时期,李斯规范小篆时便已经做了部分汉子的简化。倘若说只有绝对的因袭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那么我们应该回到哪个时间点上,毛公鼎上的金文,还是殷墟甲骨?时代前进的大江大河断然不可能退回到千沟万壑。那些汉字丢失的部分信息和韵味,就如未能汇集到时代浪潮的支流,是无可厚非的选择,是“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取舍。
如果说手抄本的流行造就了汉字最初的“由繁入简”,那么文化输出的历史使命将强调这一趋势的必然性。文化输出是一个民族文化优势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就近而言,繁体字委实难以担此重任。仅一个“漢”字,足以让外国友人望而却步。一纸的繁体字,就如让我们看一篇满是“percutaneous ”之类单词组成的文章,就算再美好,也打消了探索的兴致。这种属于少数人的美,曲高和寡,难逃被束之高阁、青黄不接的命运,并不能服务大众,也发挥不了广泛的影响力。
汉字的形态之争与文字的载体之争如出一辙,不论是竹简丝帛、翰墨书香、屏幕指尖,还是篆隶楷行草、刻雕抄拓印,都只是智慧的记录。与其眷恋于“愛”有心、“親”可见、“見”以目的表现形式,不如皓首穷经,体认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譬如“舍得”、“危机”的思辨,“长安”、“姑苏”的意境,“鸿鹄之志”、“红豆之思”的寄托。
在提笔忘字尚且成为常态的当下,繁体字回归既本末倒置又脱离实际。像艺术一样鼓励欣赏,自愿受其熏陶倒不失为一条传承汉字之美的可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