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是以前的寺庙改造的。七八个村子散落在学校周围,站在村口可以看到孩子们上学放学。
寺庙本身规模挺大,因为有四间教室由寺庙庙堂改造,学校只盖了两间红砖红瓦的新教室。说是改造,其实是用泥厚厚的裹了房间里四周的墙和房顶部分的雕花,在两边墙上各安装了玻璃窗,这四间教室依然是青砖青瓦。主殿是二年级的,有几个台阶上去,高于其他教室,只有一个门而且在房子中间。孩子们胆小,就有男生吓人,说能看见墙角露出的柱子,上面有疵牙咧嘴的神像,吓得大家上课直往教室四周的墙上看,不知道老师用的什么办法,总之流言不见了,大家忘了这回事。
二年级的教室台阶旁,有一棵高大的中国槐,上面挂了一个大铁铃铛,长长的麻绳系着铃心,吊在半空只有老师够的到。铁玲一响起来,方圆十几里都能听到。"铛铛••••••",上课声急促;"铛一一铛一一铛••• •••",下课声悠长。家长能根据铃声判断上下课,放学,确定做饭时间。晨读时,小孩读起书来是吼,学校周围田里劳作的人,甚至有些村子里都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我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我的小学。
春节过完,开始了新的学期,学的第一首唐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了这首诗后,以前‘,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只有在这时能找到童时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