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临近,各学科开始相继进入复习阶段。数学课的复习主要以习题练习为主,通过做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前期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查缺补漏。会审题、收集解题信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总结出不同问题解题规律,并能规范有序的写出解题过程,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学习目标。
到了初二,数学成绩的两级分化显得格外突出,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尤其像我们这种农村初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每年我所带的班级都绕不过这道坎儿。在复习阶段,如果课堂上设计同一层次的练习题目,再按统一进度进行复习,势必造成所谓的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不消化现象。而且会有一部分学生越来越跟不上教学进度,慢慢地掉队。
近期天气越来越热,教室里更是闷热,一部分学生学习情绪浮躁,课堂上就会没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致,甚至还有打瞌睡现象。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学习效率,力争使每一个学生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近期我在班里初步尝试分层复习法。
在教学中,根据班里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先将学生暂且分A、B两个层面。A层面的学生成绩优秀,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B层面的学生主要由那些平时数学成绩落后,学习态度不端正,需要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组成。
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状。A组做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B组以基础性练习题为主,并且要求他们每节课至少向老师问一至两道练习题,对于完不成学习任务着给予适当的处罚。在练习题的批改上,对A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共性问题再进行精讲点拨,反复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练习题的作业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不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对A组的学生评价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方法,促使他们更加严谨、细心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不断超越自已。而对B组的学生采用表扬鼓励式评价,降低评价标注,多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看到进步就表扬,夸张性的表扬与鼓励,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初次尝试分层次复习,虽然在应用过程中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通过近几天的教学实践,课堂上每一个学生埋头做题,积极地表现,他们在努力让老师看得见。有效的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上的复习效率。